青小酶的诺奖札记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北京时间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哈维·阿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共同获得这一奖项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做出的贡献。三位获奖者取得了开创性发现,鉴定出一种新型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使血液检测和新药物研发成为可能,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下面就跟着小酶的脚步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三位诺奖获得者吧。

哈维·阿尔特(HarveyJ.Alter,年9月12日-),出生在纽约市,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美国病毒学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输血医学家。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

迈克尔·霍顿(MichaelHoughton),毕业于东英吉利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国生物化学家,现任加拿大卓越研究员计划病毒学研究员、阿尔伯塔大学李嘉诚病毒学教授,并担任阿尔伯塔大学李嘉诚应用病毒学研究所主任。

查尔斯·M·赖斯(CharlesM.Rice),年出生于美国萨克拉门托,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美国病毒学家、医学家,洛克菲勒大学教授,洛克菲勒大学病毒学和传染病实验室的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是丙型肝炎病毒。

看过这些不难发现,这三位有些共同的研究领域——丙型肝炎病毒。

在年,Golafield首先报告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年美国科学家迈克尔·侯顿(MichaelHoughton)和他的同事们利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分子生物学方法,终于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克隆出了丙肝病毒,并命名本病及其病毒为丙型肝炎(HepatitisC)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丙肝跟乙肝一样都属于是传染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生活、母婴垂直传播。但由于丙肝病毒是RNA病毒,极易变异,研制疫苗的难度极大。更让人束手无策的是除了人和黑猩猩以外,其他动物都不会患上丙肝,因此疫苗研制难以找到动物模型,所以这么长时间以来对于丙型肝炎唯一有效的处理方式仅限于及早做丙肝抗体检测,及早发现疾病并积极治疗。

在此种大环境下,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无疑是数百万计患者的生命曙光。三位科学家分别在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中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哈维·詹姆斯·阿尔特(HarveyJ.Alter)进行的输血相关性肝炎的方法性研究表明,一种当时未知的病毒是导致慢性肝炎的常见原因。迈克尔·霍顿(MichaelHoughton)使用了一种未经测试的策略来分离这种后来被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的新病毒的基因组。查尔斯·赖斯(CharlesM.Rice)提供了最后证据,证明仅丙型肝炎病毒即可引起肝炎。这三位的发现使得研究者可以设计高灵敏度的血液测试来检测病毒,从而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消除输血性肝炎的传播风险。这一突破也使后人得以开发足以治愈该疾病的抗病毒药物。即使现在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但是通过丙肝病毒的发现我们至少有了消除这种疾病的机会。

HCV病毒的发现虽可减少传染机会,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丙肝,而疫苗和药物的开发才是根本。美国著名病毒学家莱斯(CharlesRice)90年代初着手研究HCV的基本特征和生存模式。他们最终于年首先在黑猩猩体内实现了HCV的大规模制备,为认识这种新型病毒打开了一扇大门。然而,由于黑猩猩饲养和费用等诸多问题,不适宜做大规模研究,因此很有必要开发更为简易的HCV培养系统。巴特斯切勒(RalfBartenschlager)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病毒学家,他与学生洛曼(VolkerLohmann)对HCV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尝试,最终于年在莱斯发现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种可在人肝癌细胞内进行繁殖的HCV体外培养系统,极大地简化了实验操作。由于可从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中快速获取大量HCV,因此,极大地推动了HCV的各项研究。借助体外培养技术,科学家对HCV病毒特征、生活周期、致命弱点(可作为药物治疗的靶点)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疫苗开发和药物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年诺奖的陆续公布,全世界都在期待一种针对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人们生活的新冠病毒的疫苗、疗法或缓解症状的措施。在没有经过科学实证的情况下,虽然不能指望为其研发者颁奖,但是都在期待出现“希望的迹象或信号”,特别是在献身科研的诺贝尔奖得主身上。科学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赋予了人类世界无限的可能与遐想,俗话说:“预言的验证即是科学”,所以当之前不可能的预言都被实现,我们更要有所热爱,有所期待!

制/宋欣潼

来源/策划部高婉毓

审/丁思宇王晓雪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ysbj/127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