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室再现“输液袋森林”。
早春时节天气忽冷忽热,也是病毒性感冒的高发时段,医院的接诊率居高不下。本报记医院看到,就诊患者出现“爆棚”场景,输液室再度变成了“输液袋森林”。治感冒也要打点滴?恐怕大多数患者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好得快,甚至“强烈建议”医生多开几瓶药液。
国家发改委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国人一年医疗输液亿瓶,平均每人一年中输8瓶液。近几年,过度输液的现象虽有好转,但比起国际通行的平均每人一年2.5瓶至3.3瓶的水平依旧高出许多。过度输液会对身体造成哪些不良影响?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看待输液行为?过度输液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全民输液”成为一种现象
▲输液床早被患者“抢订”一空。
记者早晨来到医院输液室,此时床位早已被患者占满,没有抢到床位的患者只能坐在输液椅上,而再晚来的患者恐怕连椅子都抢不到了。抬头望望输液杆上的瓶子、袋子,错综复杂好似森林。“输液能好得快点儿,不耽误工作!”“大夫建议我吃药,但我觉得还是输液劲儿大,我建议医生给我输液治疗。”记者随机走访中,听到的多是这样的说法。
与医大二院的情况近似,近段时间来,医院也出现了感冒患者激增的情况,该院感染科主任杨文杰一上午接诊近50人。“患者中感冒发烧占绝大多数,其中约90%都是病毒感染。对于此类感冒,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更不需要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杨文杰介绍说,“只要多休息,吃些清淡的食物,多吃水果、多喝水,5天到7天就能好。”剩余10%的患者中,有可能是细菌性感染,对此杨文杰“强烈建议”:“患者能吃药别打针,能打针别输液,能少输就别多输。”
数字显示: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中,有60%发生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对于输液易造成的不良反应,杨文杰给出提示:“首先是输液的部位有可能出现疼痛和局部感染;其次液体中有一些微粒物,会对身体造成潜在的威胁和伤害;再次,除了药品本身外,还有一些促进药效的佐剂等,这些佐剂对人的机体并非%安全;还有,药物中也会存在致热源,输完液反倒出现了发烧的症状。”
杨文杰表示:“即便是细菌感染,也并非只能靠输液治疗,口服消炎药的效果一点儿都不差,完全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口服药经济又实惠,真没必要挨上那一针。”
人们总在说看病贵,究竟贵在哪儿?通过口服药和打点滴的价格对比也能看出来。以治疗细菌性肺炎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莫西沙星为例,片剂的售价是87.5元/盒,可用3天,一个疗程7天花费多元。而对比注射液,每支价格元,连续一个疗程需要花费多元,这还不包括输液器具、治疗费用等。对比效果呢?杨文杰明确表示:“片剂药效很明显,口服药对比注射液,没有太大差别,效果基本一样。”
说话间,杨文杰告诉记者,最近她也有些感冒症状,需要吃点药。医院感染科主任感冒了吃什么药呢?答案是:银翘解毒片。她解释说:“对症下药是国际通行治疗感冒的方法,我国的中药片剂在抗病毒方面的确挺好用。”
外国大夫:美国将静脉注射视同小型手术
医院近期出现的感冒患者激增的现象医院,作为医院,医院的接诊量也出现了波动。那么外籍医生如何看待输液行为呢?他们在为患者治疗感冒这样的疾病时,会采取哪些方法呢?该院美籍韩裔医生朴敬来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朴医生开门见山地表示:“感冒中大多数都是病毒感染,根本无需使用抗生素或输液治疗。对于咽炎、鼻窦炎等轻度的细菌性感染患者,口服抗生素类药物完全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只有达到重度感染的患者,我才会为患者选择静脉注射的方式来治疗。”
透过这一点看,中国医生和外国医生使用输液治疗的标准是相同的。中国人有句老话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位外国医生深谙其中的道理:“我接诊的一些中国患者总希望输液,他们认为输液可以缩短病情,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我们应该给身体一定的时间,让病毒性感冒这样的疾病自愈,自愈之后你会发现身体的抵抗力增强了。”
杨文杰医生提示:药液中存在的微粒物会对身体造成潜在的威胁和伤害,而美国的朴敬来医生同样表示,过度输液或者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对人体造成长远的影响,比如耐药性,尤其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有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破坏胃肠道菌群,引起菌群失调以及腹泻等。每次输液,对人体内部环境都是一次干扰。
输液这一行为在中国人眼中是习以为常的治疗方法,放在美国其重视程度等同于一台小型手术,朴敬来告诉记者:“在美国想输液治疗的确是一件很复杂的事,而且消费价格颇高。美国的法律对静脉注射行为有着严苛的规定,在何种情形下可以采用,已经写入了医疗大纲中。”
朴敬来来津工作两年,他在中美两国行医的过程中,的确感受到了两国患者看待医生的不同。在美国,医生说什么患者听什么,“谨遵医嘱”这四个字成为患者看医生的准则。而在中国,患者更愿意建议医生如何去治疗,中国患者更多是带着预期、带着期待而来,如果医生给出的处方和患者不一致,就会提出自己的想法。
“中国人很忙,忙得都没有时间让自己的身体进行调整,这与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想,疾病需要一个发病周期,这是客观规律,想快也快不起来,一旦生病了就歇一歇,给身体一个充电、调整的机会。”朴敬来说。
过度输液折射医患信任问题
无论是中国医生还是外籍医生,看待疾病的角度是相同的,采取的治疗方法也是近似的。通过记者走访发现,过度输液背后除了患者对这种治疗方法的“迷信”外,还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信任问题。
市卫计委急诊质控中心主任、医院急诊科主任柴艳芬表示:医生根据患者的主客观病症做出科学的判断,依据病情开具处方。患者就诊时出现不能吃喝、电解质紊乱等突发状况,或者没有口服替代药时,医生一定会采取科学的诊治,为患者输液治疗。
在患者看来,排队等候几个小时与诊病的几分钟对比,容易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此时如果以输液这一“隆重”的方式治疗,代表着医生对自己的重视,而开两片药回家吃,似乎被慢待了一样。“被敷衍、被打发”的直观感觉,造成了患者对医生诊断的信任缺失。医生本该是诊疗过程的主导,可如今,患者往往选择自认为最有效的输液手段,去左右医生的判断。更让人担心的是,一旦输液无效,将加重这种不信任感,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信任感导致病人的不理解,进一步激化了医患矛盾。因此,解决全民输液这一顽疾,首先应当找回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和依从性,应听从医生的建议,谨遵医嘱是看医生的基本准则。
除此之外,政府、医院及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国家卫计委去年曾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其中,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一些外科、妇科炎症以及小儿的疾病,都明确可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输液。有了这份清单,更需要进行严格的执行和监督,确保清单所列内容严格履行。从医生的角度讲,应规范诊疗,熟练掌握输液的适应征,对强烈要求输液但没有明显指征的患者耐心劝导。
全社会应该对静脉注射行为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消除吃药好得慢、生病就输液的误区,对于一些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多发病,建议可通过医保拒付手段进行控制。
今晚报?问津出品
今晚报?问津记者伊健
觉得此文有用,就点ZAN支持吧~
北京治疗白癜风特色医院南昌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lcbx/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