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差异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报道:美国一位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发表报告《中美儿童发展》,其中,通过对40多例中美儿童笑容的记录、比较和分析,以及对两国儿童心理及性格差异的深入研究,发现三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她还总结,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超出52.2%。
另有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
第一个报告,感觉研究对象的数目比较小,不知是否够科学有说服力。但不管怎样,我想这里确实能反应出一些问题。这里很值得我们去琢磨的是,研究对象是三岁的幼儿,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个现象归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
其中的原因应该比较复杂。首先,不同的民族,个性、文化可能略有差异;婴儿的身体状况、生活条件也都很有关系。婴儿成长环境的舒适度和允许的自由度、家人的养育方式也都是影响因素。
对快乐的误解
现代人逐渐发现,我们对于什么能带来快乐,有很大误解,而这种误解在中国的特殊环境里被严重强化了。
比如说,大人们每天工作生活辛苦,所以就认为不干活是快乐;大人为物质追求而奔波,所以认为物质极大丰富是快乐;大人每天受到很多限制拘束,所以认为彻底自由是快乐;害怕失败,所以认为永远胜利是快乐;缺乏认可,所以认为被人夸奖是快乐;缺乏关爱,所以认为能经常收到礼物是快乐;惧怕困难,所以认为一帆风顺没有阻力是快乐;生活环境粗糙,所以认为舒适安逸是快乐……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真的能带来快乐吗?
究竟什么能给孩子带来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所以只要仔细回想,就不难总结出来:独立自主、创造、成就感、被尊重、自由、合理的规则、能力、克服困难、对周围有影响、期盼、进步、自己的空间、劳动、表达自己、被理解和被倾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是不是这样的呢?
所以——
家长努力使孩子物质极大丰富,这并不能提升孩子的快乐度,相反,这会使孩子更不快乐,因为他没有体验过珍惜和期盼。
同理,让孩子为所欲为不是给他快乐,让他学会在规则中自律,在规则中享受自由,才是快乐。
一切都替孩子做了,不是给他快乐,而是在剥夺他快乐的权利。让孩子劳动、看到自己的影响和价值,这才是给孩子快乐。
不真实的夸奖更不是给他快乐,随时都夸奖等于没有夸奖。当孩子看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得到同样的夸奖时,他就会发现自己做不做都一样,努力不努力都没有区别,当发现自己不能通过努力而造成影响时,他就会放弃努力。
总之,快乐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有落差的过程。对于孩子尤其如此。我们通过让孩子感知落差,给他期盼或努力的空间,才能培养他对快乐的感知力。
真正了解快乐,我们才能给孩子快乐。
学习乐观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研究揭示——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积极心理学。塞利格曼还专门写了一本给家长和教育者看的书:《教出乐观的孩子》。书里有一些具体操作指导,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找来看看。
怎样教给孩子乐观的心态?我想家长有很多可做的。这里说说我总结的想法:
使用正面语言
首先,我们应该很注意自己的语言,要多使用正面的词语和句式。
比如,我们不说“别吵了!”而说“安静一些”;不说“看你把地上弄得这么脏!”,而说“一会你自己把地擦干净。”让孩子刷牙,我们最好说“来,给小牙都洗洗澡,让它们都白白净净地可漂亮了,一刷完它们都可高兴了,都在那谢谢你呢”,而不是说“快刷牙!要不牙都坏医院去钻牙!”。
使用正面语言,这一方面是习惯问题,平时多留意练习;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心态问题——我们真的要多从正面去看事情,多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点海口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lcbx/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