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中华肝脏病杂志,,29(4):-
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医院内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
通信作者:
魏来清华大学医院肝胆胰中心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
徐医院感染科
李医院院内感染控制中心
潘世扬南京医院检医院
检验学部
共同第一作者:
封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
医院
关秀茹哈尔滨医院
李明阳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
DOI:10./cma.j.cn-0401-
摘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重要病因之一。我国约有万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但是,我国仍有大约70%以上的HCV感染者并没有被发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以及医疗机构是目前我国发现HCV感染者和患者的主要场所,我们制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希望促进医疗机构管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的多学科、多部门联合,加强医疗机构对检出抗-HCV阳性就诊者的咨询和转诊,促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和抗病毒治疗。
正文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是《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终末期肝病包括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重要病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年全球有万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1]。根据估计,我国约有万例慢性HCV感染者[2]。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从年开始,我国每年报告的HCV感染者数量逐年上升,至年及其后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每年约20~22万例;从年至今,报告的总病例数不到万例,也就是说仍有70%以上的HCV感染者并没有被发现。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3],具体到丙型肝炎就是:新发HCV感染率降低90%;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3]。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antivirusagents,DAAs)的应用以及在中国的普及,接受DAAs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95%以上可获得持久病毒学应答,真正影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消除丙型肝炎目标的“短板”是如何有效地筛查出HCV感染者。
绝大多数HCV感染者没有临床症状,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所以被称为“沉默杀手”。但一般人群的抗-HCV阳性率为0.43%,对一般人群筛查HCV感染者性价比低。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在医院内部开展抗-HCV筛查成本低、效果好[4-7]。根据此特点,在尚未开展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丙型肝炎主动筛查的情况下,医疗机构是目前我国发现HCV感染者和患者的主要场所。目前医疗机构所进行的胃肠镜等侵入性检查、手术以前以及在住院患者中全面开展包括抗-HCV在内的感染四项筛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促进了丙型肝炎患者的发现。国内牛俊奇教授团队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8医院年1-2月住院患者抗-HCV检测情况,发现住院患者抗-HCV检测率均超过50%,阳性率平均为0.88%,且90.14%抗-HCV阳性患者年龄超过40岁[4]。但是对检出抗-HCV阳性者,后续的丙型肝炎确诊和治疗的咨询和转诊严重不足,丧失了治疗机会。另外,非感染肝病相关专业医师对丙型肝炎的认知不足,对丙型肝炎筛查的必要性及诊断、治疗、管理的规范缺乏了解[8],对有明显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关指征以及既往有较高丙型肝炎风险的就诊者缺乏主动检测的意识。因此,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医院内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了本《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
一、
目的
依据《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WS/T-)建立本《丙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促进医疗机构管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多学科、多部门联合,加强医疗机构对检出抗-HCV阳性就诊者的咨询和转诊,促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同时提高非感染肝病专业医师对丙型肝炎的认知,有意识地主动筛查抗-HCV、及时请感染肝病专业医师对抗-HCV阳性者会诊、适时转诊,在日常医疗行为中发现HCV感染者,并及时诊断和治疗。
二、
适用范围
所有的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建有肝病科/医院医院。
对所有的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有能力开展抗-HCV检测,但没有能力提供丙型肝炎确认检测(HCVRNA检测或丙型肝炎核心抗原检测),其主要工作是针对有指征和有既往感染风险的就诊者,采取知情不拒绝的方法,主动开展抗-HCV检测,对检测结果阳性者,提供咨询和转诊。
对于建有肝病科/医院医院,工作范围包括:
(1)同上开展主动检测,采取首诊负责制,对抗-HCV阳性者提供咨询和转诊;
(2)对手术前、侵入性检查前患者以及住院患者进行包括抗-HCV在内的感染四项检测,检出的抗-HCV阳性者,按照首诊负责制原则,提供咨询并转诊到感染科或肝病科,医院;
(3)感染科/医院对抗-HCV阳性者进行确认检测(HCVRNA或核心抗原),对于确认的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评估,启动治疗,开展治疗随访评估,到治疗结束后开展效果评估。
三、
组织管理、团队和职责
(一)总负责人:
由主管医疗或院内感染的副院长担任,全面统筹、管理、协调《丙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在医院内的贯彻执行并持续改进。
(二)行政管理部门(院内感染科或医务科):
为加强丙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1.成立管理工作组:
由院内感染科或医务科牵头成立丙型肝炎院内筛查与管理项目工作组,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结合本流程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监督实施,协调和解决各环节出现的问题,推动丙型肝炎筛查和管理工作持续进行。
2.对丙型肝炎检测、诊断、治疗流程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1)明确管理要求;
(2)确定关键科室、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3)确定管理和质量控制机制及方法;
(4)定期召开质量管理会议,根据各相关部门上报的当季数据,研究并确定下一季度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及目标,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季度例会分析和通报管理质量控制指标(附件1)。
3.专人专项管理:
工作组建立专人督导检查制度,建议每季度到临床相关科室进行现场抽查,抽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1)依据丙型肝炎危险因素抽查高危人群抗-HCV检测率和抗-HCV阳性患者HCVRNA漏检率。高危人群抗-HCV筛查率应>80%[5];抗-HCV阳性患者HCVRNA漏检率应<10%。
(2)核查各临床科室丙型肝炎患者失访率和失访原因,失访率应<10%。
(3)抽查临床科室丙型肝炎患者的传染病报卡工作,防止漏报、错报。
(4)专科专人管理:定期跟踪、记录整理患者信息;定期追踪异常患者;定期举办患者教育活动;制作并发放患者教育手册,展览展示用品。
4.多部门医务人员培训:
工作组协调多部门对临床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进行丙型肝炎的预防和诊治培训,对患者及公众进行健康宣教。培训及宣教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HCV感染诊断、治疗、感染防控、消毒、医疗废物处理与健康管理等。
(三)检验科:
报告内明示抗-HCV及HCVRNA检测结果,丙型肝炎相关报告单独分类汇总。
每季度向管理工作组上报入院患者、高危人群的抗-HCV筛查率、抗-HCV阳性率与抗-HCV阳性患者HCVRNA检测率。入院患者抗-HCV筛查率应>50%[4,7],抗-HCV阳性患者HCVRNA检测率应>90%[7]。请参见附件3。
(四)信息科:
基于管理要求,完善院内诊疗系统,建立抗-HCV检测报告阳性、HCVRNA阳性警示系统,定期汇总数据。同时,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检验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等系统的交汇,便于以下丙型肝炎检测、诊断、治疗流程的信息收集和评估指标数据,便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管理:
(1)侵入性检查、手术、住院患者抗-HCV筛查率;
(2)重点人群抗-HCV筛查率;
(3)筛查出的抗-HCV阳性者成功转诊率;
(4)抗-HCV阳性者的HCVRNA检测率;
(5)HCVRNA阳性率;
(6)HCVRNA阳性者启动DAAs治疗的比例;
(7)接受DAAs的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完成率;
(8)治疗成功率。特别是筛查出的抗-HCV阳性者成功转诊率、专科就诊率或会诊率应>70%[7];HCVRNA阳性者启动DAAs治疗的比例80%[3],失访率应<10%,并详细记录失访原因。以上指标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汇总、质量控制。
(五)肝病/感染相关科室:
包括感染疾病科、肝病科、消化科等。这些科室应该也具有对有指征人群的筛查、对转介过来的抗-HCV阳性者的咨询和确认检测、对HCVRNA阳性者的治疗咨询和启动,以及治疗监测的能力。医院内丙型肝炎筛查和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制定,参与质量控制的分析,做好传染病报告和临床诊断、治疗和随访。参与当地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在当地的筛查技术支持。
(六)肝病/感染科以外的门诊和住院科室:
由首诊医师对具有HCV感染危险因素等者提供针对丙型肝炎的信息和简单咨询,重点强调危害、3个月一般可治愈、医保报销等。在首诊疾病处置完成后,由首诊医师填写转诊单,转到肝病科/感染科,医院,进行HCVRNA检测。对住院患者,开具HCVRNA检测,阳性者由管床医师填写会诊单,请感染科/肝病科医师会诊,进行病情评估,适时启动抗病毒治疗;对于没有感染科/肝病科的,由管床医师在完成住院疾病的治疗、办理出院时,填写转院单,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医院信息系统自动提醒、利用手机客户端、APPs以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yy/1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