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


大学VIP

我走过的弯路

愿对你有帮助

课后习题答案和网课答案查询指南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场所,引起病毒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发展成慢性肝炎或者慢性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是血源性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和肝癌有关;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必须在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故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是甲型肝炎的病原体,属于小RNA病毒科肝病毒属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与肠道病毒相似,所以曾把它归属到肠道病毒里,后基因测序归到此属。球形,27-32nm,单正链RNA,20面体,无包膜。

电镜下两种颗粒同时存在

实心:有感染性,有抗原性

空心:无感染性,有抗原性

2、抗原性:

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3、动物模型:

黑猩猩、狨猴、猕猴。

细胞培养:在人与猴肝、肾细胞内增殖

特点:增殖缓慢;无CPE;无血凝

4、我国研制HAV减毒活疫苗(H2株)为宿主适应性突变株,抗原性优于国外F减毒株

5、抵抗力:较强,对热、消毒剂抵抗力强,对uv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病人(潜伏后期、急性早期传染性最强)

→途径:粪—口传播,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可造成爆发流行

2、发病机制:

主要与免疫病理损伤有关,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损伤了肝细胞。临床表现潜伏期15-50天,平均30天,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多为隐性感染,主要是疲乏、食欲减退、恶心、黄疸、肝脾肿大等。病程4-8周,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转为慢性。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检查

测抗原——及早,发病1W后只有半数(+)

测抗体:

HAV-IgM——新近感染

HAV-IgG——既往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

中和型抗HAV——疫苗效果

防治

一般预防

减毒活疫苗

丙球—紧急预防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是一型肝炎的病原体。其感染是全球性的卫生问题,我国尤其严重,携带者10%,大约1.2亿。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1)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即吸附位点

前S抗原(Pre-S1.2)

(2)内衣壳

20面体,含有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3)核心:DNA及DNA聚合酶

形态:电镜下病人血清中有三种病毒颗粒

大球形颗粒:42nm,即(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颗粒,三种抗原均有,有传染性

小球形颗粒:22nm

管形颗粒:22nm×~nm

后两者只有表面抗原,是复制过剩的外衣壳,不具有传染性

2、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HBsAg)

三种颗粒上均有

大量存在于患者血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具有抗原性(弱),其抗体HBsAb)为中和抗体,建立免疫标志

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核心抗原(HBcAg)

存在于Dane颗粒上

血中不能检出(仅存在于肝细胞内)

抗原性强,其抗体HBsAb——无中和作用

——IgM—提示HBV正在复制

——IgG—持续时间长

e抗原(HBeAg)

存在于内衣壳,为可溶性蛋白,可游离存在于血中,与Dane颗粒出现平行

其消长与DNA聚合酶消长一致

有抗原性

抗体HBeAb

无中和作用(与游离HBeAg结合,不能阻止吸附)

与肝细胞表面HBeAg结合,破坏受感染细胞,建立部分免疫力

Pre-C突变株,不被HBeAb识别

3、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动物模型——黑猩猩

细胞培养——不成功

4、抵抗力强:

对低温、UV、干燥均有耐受性(HBV感染性与HBsAg阳性并非一致)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血清传染性)

病人——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活动期

携带者——更危险

2、传播途径

血行传播

母婴传播(垂直感染,经产道,哺乳)

其它——接触传播(外分泌液,性途径)

3、致病机制

HBV对肝细胞无直接损伤作用,肝细胞损伤是由于免疫病理损伤所致,程度与免疫应答强度有关,故乙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化。

(1)病毒感染波及肝细胞数少,免疫功能正常(急性肝炎)

(2)病毒感染波及肝细胞数多,细胞免疫过程(重症肝炎)

(3)免疫功能低下(慢性肝炎、肝硬化)

(4)对HBV形成免疫耐受(携带者)

5、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1)HBV患者及携带者肝癌发生率比未感染人群高倍

(2)肝癌患者HBV感染标志比自然人群高

(3)HBV-DNA与肝癌细胞DNA分子杂交(+)

(4)土拨鼠试验

*出生即感染肝炎病毒——3年%肝癌

*未感染者——无一只发生

(5)HBxAg与肝癌发生有关

三、微生物学检查

1、血清HBV-DNA检测——病毒存在和复制最可靠指标

血清DNA聚合酶检测——病毒正在复制

四、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切断传染源

?严格消毒病人,携带者的血液及分泌物

?严格筛选献血员

?重视医源性传播

特异预防

主动——乙肝疫苗

被动——抗HBs-IgG

治疗:抗病毒,保肝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年命名为HCV

一、生物学性状

HCV呈球形,50nm,单正链RNA,有包膜

黑猩猩为唯一易感动物,细胞培养不成功

包膜蛋白抗原性易快速变异,造成免疫逃逸,病毒持续存在,为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HCV分6个基因型(我国HCV1、2多见)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但潜伏期短5-10周

临床类型轻重不一(急性、慢性、携带者)

感染极易慢性化、形成肝硬化、肝癌(欧美50-70%,我国10%)

免疫力不牢固,疫苗制备困难

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

1、为缺损病毒,其辅助病毒为HBV

2、球形,核心为RNA与HDAg,其衣壳为HBV外衣壳(HBsAg)

3、传播方式与HBV相似

4、与HBV共同感染或重叠感染,易发生重症肝炎,死亡率高

5、如能抑制HBV,HDV则不能复制

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

1、曾称为肠道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年命名为HEV

2、HEV球形,缅甸株(我国)和墨西哥株

3、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流行特点与甲肝相似,易污染水源——水性爆发

4、病毒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共同损伤肝细胞

5、潜伏期2-9W,多见成人,急性肝炎,6周好转,不转慢性

6、孕妇(6-9月)感染病情严重

→流产、死胎

→孕妇病死率10-20%

欢迎分享给朋友

关于我们:本平台致力于为大学生提供课后习题答案、网课答案、复习资料、期末重点、PPT模板、PPT制作技巧、简历模板、传递有关各大学最新资讯、分享大学生趣事和学长学姐在校经验,包括关于学习、社团、考研、恋爱、考证等信息,助你领先他人,开拓视野,拥有轻松快乐的大学时光!答案资料将会持续更新,建立一个完整的查询答案的平台,节省大家的时间。

另外,本平台还在菜单栏上线了部分网课和平时兼职信息,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努力汲取新鲜知识,充实自己。

声明:所有教材答案和网课答案均收集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请勿将本平台的资料留作他用。

祝同学们拥有一个完整、快乐、充实的大学生活,也愿你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觉得本平台对你有所帮助,请点亮“在看“或将本平台分享给更多的人,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陪伴!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答案目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ysbj/126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