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甲型病毒性肝炎 > 饮食保健 > 人物王贵强三十年磨一剑,不忘初心默默
当前位置: 甲型病毒性肝炎 > 饮食保健 > 人物王贵强三十年磨一剑,不忘初心默默
?王贵强
撰稿
任艺邢辰
编辑
黄美清
编者按: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兼肝病中心主任王贵强教授在推动我国感染病预防控制、临床诊疗、科研和教学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我国感染病学界三十余年潜心耕耘,硕果累累,声誉卓著。怀着一份医者情怀,他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积极推动我国感染病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累计培训专科医师四万余人次。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参加制订国家标准《甲型肝炎诊断标准》《丙型肝炎诊断标准》《戊型肝炎诊断标准》《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标准》等。参加和主笔制定了我国多部指南,包括《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他的足迹与成就,已深深镌刻在了中国感染病学领域的丰碑之上,鞭策鼓舞着追逐梦想的一代代同路人。“将来我也要做一名医生”
年,王贵强出生于辽宁省西北部的阜新市。如何与医学结缘,他回忆道:“因医院看病,觉得医生学识渊博、工作环境好、受人尊敬,将来自己也要做一名医生。”这是王贵强对医生最初的理解。在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在父亲和高中班主任的支持下,他将所有的志愿都填报了医学院校,并且顺利考上了距离阜新市直线距离只有多公里的沈阳医学专科学校医疗系。在学习中,王贵强就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每逢考试前复习专业知识,他从来是踏踏实实地系统看书,而非在考前突击背书。“看书的时候,我喜欢研究知识的原理、思考疾病的机制,当我琢磨透了这些原理和机制,对学过的内容就会记忆深刻,而且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王贵强说。因为从来不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应对考试,所以王贵强的成绩在学校里显得普普通通,但是几年来“看书”所积累的系统知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扎实,在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时“看书”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对疾病的理解更加系统深刻,而且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分析推理,由于对病理生理发生机制有充分理解,对临床表现的认知更加深刻和清晰。医院(医院)肾内科临床实习时,他接触了很多尿毒症患者,由于工作踏实认真负责,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在当时,尿毒症晚期就相当于是绝症,患者求生欲很强,医院等待死亡的到来。“当时,我很年轻,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十分强烈,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图书馆看书、查阅文献,想了很多种办法,例如通过结肠透析等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他们的生命,但是很遗憾这些患者还是离开了人世。看到这些我心里很难过,深刻感受到了医学的局限性,所以就更加努力地跟着老大夫们去学习。”在医院实习时,王贵强对心血管内科情有独钟,觉得在内科中最能体现医师的价值。他总是随身带着心电图图谱阅读、研究,每天下了夜班也不回去休息,直接去急诊跟着心内科的老师出诊,学习除颤仪等新兴仪器和技术,协助抢救患者。“在急诊科,我看到那么多患者在医生、在我本人参与的抢救下挽回生命,让我感到做医生很神圣,很有成就感。”做好医生要“求甚解”
年从沈阳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王贵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工作——被分医院。王贵强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年到该院工作的医学生,所以作为一名“新人”医院很受重视,之前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实习经历,使他很快投入到“正式医生”这个角色中。
“做医生,应该结合临床去读书、去分析和总结,不断提高,懂得举一反三,就是遇到问题前读书,碰到问题去查书,问题过后再看书。”王贵强介绍,医院中有很多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由于条件所限常常没有机会及时采取外科治疗而死亡。看到这一现象,王贵强想到自己在实习期间曾学习过的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技术,医院开展该技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那时,王贵强只是在实习时配合老师做过一次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技术,自己并没有独立实施过该手术。为了保证手术成功,他查阅大量资料,做了充足的术前准备,成功将该技术开展起来,使大量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获得了新生的机会。此后,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夜间,王贵强常常被叫去做下三腔管治疗。通过大量的实践,王贵强总结出下三腔管应用的技巧,并进行了多个改进。
王贵强发现,患者常常因难以忍受三腔管压迫而放弃治疗并自行拔管,导致再次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而死亡。经过查阅文献了解到,鼻前庭神经丰富,痛觉敏感,而咽后壁神经相对少,因此首创以15o~30o角牵拉取代传统水平牵引的方式,使牵引着力点在咽后壁,减轻了鼻前庭压迫疼痛。患者疼痛减轻后,耐受性增强,使得这种救命的方法更利于被患者接受。“医生必须善于总结经验、铭记教训,接受教训使我们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经验和教训就是一个好医生的宝贵财富。”王贵强说。
“医学需要创新,但是不能盲目,在开展医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时要做到充分评估。”王贵强在指导进修医师和研究生时经常强调这句话,同时这也是他多次医学创新的“成功秘笈”。在传染病院工作期间,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是另外一个晚期肝硬化并发症,单纯放腹水需要同时输注白蛋白,花费昂贵,且由于腹腔压力增加,不利于肾灌注,常常因为病情难以控制而发展为肝肾综合征等,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王贵强根据当时发表在《实用内科杂志》上的有关“腹水直接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文章,通过细心研究和摸索,自制回输所需要的材料,经过术前充足的准备,在医院首次将该技术用于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治疗后,一方面降低了患者腹腔内压力,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血容量,减少了白蛋白和水分流失,增加了肾灌注,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做医生要通晓病理生理学,并且要‘求甚解’,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王贵强的从医心得,他介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正值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大流行,年发患者数达十万例,病死率3%~5%。王贵强在导师于丹萍教授指导下,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发病学特点和机制以及免疫血清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一系列研究,他提出了该病病毒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和针对病理生理规律进行预见性治疗的原则。相关研究成果于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年被编入出血热诊疗方案,目前仍然指导该病的临床治疗。凭着在医疗和科研等领域的突出成绩,王贵强在33岁就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34岁荣升为科主任,35岁受聘为教授。但这并没有使他满足,“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越多,未知领域就越大。医学知识飞速发展,超出我们的想象。”针对乙型肝炎的难题,王贵强决定研究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理和开发免疫治疗方法,他选择到美国继续学习。留学期间,王贵强研究T淋巴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和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免疫治疗等,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Bak在T细胞凋亡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分别在国外权威杂志(JournalofExperimentalMedicine、JournalofBiologyandChemistry和Cancerresearch)发表。年王贵强结束美国留学生活,作为人才引进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担任科主任。回国后,他在医院的平台上,续写他“大医精诚”“做一名好医生”的人生。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前辈田庚善教授、斯崇文教授等老一辈的传统,在病毒性肝炎领域继续耕耘;同时,他开拓进取,将疑难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诊断治疗,以及不明原因发热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为全国各地的疑难患者解除病痛,并培养了一批医师,使更多患者受益。
王贵强(左一)和美国感染病学会现任和候任主席合影
王贵强(左二)和美国感染病学会现任和候任主席讨论合作事宜
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CMB基金、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国家“”项目、国家“”项目以及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等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目前担任美国感染病学会杂志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大陆唯一编委,《中华传染病杂志》和《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副总编辑,《临床肝胆病杂志》共同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副主编,以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等十余种核心期刊常务编委、编委等。
责任与奉献书写医者情怀
王贵强受邀在美国IDWeek上做专题报告
年,王贵强当选为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首批中青年委员,担任肾综合征出血热学组秘书,开始参与到学会的工作。年回国后自2年始,王贵强历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兼学术秘书,年11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贵强积极参与组织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包括隔年一次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术年会、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学术会议、全国感染中青年学术会议等;担任肾综合征出血热学组组长期间,作为大会主席组织召开了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多次受邀参加亚太肝病研究会年会、欧洲肝病研究会年会等国际会议做专题报告或主持会议。为响应中央政府西部大开发的部署,王贵强作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西部行”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自4年以来分别在新疆、广西、西藏、云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等西部省自治区组织“西部行”继续教育项目16次,累计培训西部医师余人次,大大提高了西部地区感染病和肝病医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多次受到中华医学会表彰。
一个人有丰富的经历才能拥有丰满的人生。3年,北京SARS流行初始,王贵强以传染病医师的敏感性意识到该病的危害,医院门诊和病房医护人员在诊治发热患者时带口罩,注意个人防护。医院出现首例患者时,王贵强积极参加会诊和治疗方案制订,建言献策,配合院领导设计重新启用的旧病房楼,用于SARS患者的集中收治,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王贵强教授不仅负责SARS主诊和会诊工作,还承担了大量普通传染病重症患者的救治,因此获得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他所在的科室也获得了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5年,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后,王贵强受原卫生部派遣参加赴印尼卫生救援队,帮助当地有效进行防疫工作,并进行有效沟通,诊治了大量患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中国卫医院开诊11天,共接待门诊患者1多人,最多的一天接待患者多人,医院日均门诊量的三分之一。最后,大量患者慕名而来,请求中国医生诊治。
感染科科主任和骨干培训项目启动仪式
作为我国感染病学的领军人,王贵强深知培养高水平的医师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因此,他十分重视培训工作,每年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医学继续教育,把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理论、临床技术想方设法传授给全国各地的医师们,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利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远程网络教育以及“诚医感染App”等不同平台,对全国感染病和肝病相关医师进行培训,包括“慢乙肝防治指南”巡讲、“西部行”继续教育项目、“蒲公英”基层肝炎培训项目、连续十年举办“北京感染和肝病论坛”、“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巡讲项目已经举办26期等,累计培训医生0余人次。
王贵强认为,医生应该积极参加科普宣教,将“治未病”落实到千家万户,同时,作为医生应该强化“治未重”的理念,强调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早期干预,预防各种可能问题。王贵强多次在大型健康教育活动中,以及通过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体方式参加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很多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时机,对此他深感痛心,在临床实践中时时进行科普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过程,积极配合治疗,避免“有病乱投医”,以免贻误最好的治疗时机。由于在科普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年王贵强教授成为北京市首批认证的“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年获得“健康传播大使”称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感染性疾病防治任务也在不断变化,我国感染病学科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传染病肆虐流行,随着疫苗接种和加大防疫等有效措施的开展,我国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第二阶段,随着经典传染病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的危害日益凸显;第三阶段,由于25年来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以及10余年来有效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乙型肝炎感染率大幅度下降,危害性也将随之降低。在第三阶段,即从现在开始到未来几十年,感染病学科将强化细菌和真菌诊疗能力的提升,以适应感染性疾病谱的变化。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耐药细菌和真菌感染形势严峻,同时,大量患者由于合并感染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上涨和病死率增加,而我国感染性疾病科在细菌和真菌诊疗能力尚需提升。这一阶段要求感染性疾病科医师具备更全面的能力,包括新发突发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以及细菌和真菌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感染性疾病科医师还需要具备临床微生物和病原诊断的能力,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技能。
作为新一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贵强给自己确定了任期内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团结全国感染病学界的专家,在政府和相关部门推动之下,全面开展感染病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为此,年10月他专程参加美国感染病学会年会IDWEEK,和美国感染病学会达成定期学术交流、临床医生训练等合作备忘录,并将于年7月28日在北京召开首届国家感染病和临床微生物会议,以提升我国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国家卫生计生委年发布的《关于医院细菌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加强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感染性疾病科为主体的涵盖感染病诊疗、疑难感染病会诊、医院感染控制、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及继续医学教育等内容的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体系”。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明确了感染性疾病学科的定位,学会要适应形势,强化“大感染”的观念,即感染性疾病科、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控制以及药学等组成感染性疾病防治的联盟,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国感染性疾病诊治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使感染科医师的能力足以胜任当前的需求,为“健康中国”战略保驾护航。
制版编辑:任艺|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报。本报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临床实践”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
欢迎订阅信息导报
邮发代号:2-;
订阅单价:半月刊,4.8元/期,.2元/年。
-
投稿邮箱:cma_cmn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ysbj/1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