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在家的日子,我爸开始捡起旧课本学习、上网查资料,把整合出来的东西敲进电脑里,说要分享出来让大家认识病毒,于是有了这篇文章。资料主要来源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和网络。以下是他的正文。病毒是众多微生物中的一员,也是构成完整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远远超过其他微生物的感染,80%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麻疹、水痘、肝炎、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等。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不仅传染性强、传染广、而且缺乏特效药、病死率高。当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传播之快,传播之广,危害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由于我们普罗大众对“病毒”的无知,不知敬畏,导致这场灾难的发生。这次疫情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本编编辑本文,是想通过对病毒与冠状病毒的一般性介绍以达到科普一下一般大众对病毒的认知,从而帮助大家有效抗击这次疫情。病毒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含有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可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病毒的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各种病毒的大小相差很大,测量病毒的大小是以毫微米(nm)为计算单位,大的病毒如痘苗病毒有**nm,中度大小的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直径为nm,小型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只有20~30nm。大型病毒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见,中型和小型病毒要在电子显微镜放大数千到倍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完整细胞结构的物质。成熟完整的病毒颗粒(Virion)是蛋白质衣壳(Capsid)包裹的核酸(DNAorRNA)构成。核酸与衣壳构成核衣壳(Nucleocapsid)。最简单的病毒就是裸露的核衣壳。冠状病毒属的病毒是具外套膜(Envelope)的正链单股RNA病毒。不同种类病毒的结构病毒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一种病毒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RNA或DNA。核酸可以是单股的也可以是双股的。病毒核酸就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和感染性的物质基础。病毒核酸储存着病毒的遗传信息。病毒的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内,可以使宿主细胞产生病变,还可以复制出完整的病毒子代。病毒的蛋白质是包绕在核酸的外面,其作用是保护核酸不受核酸酶的破坏,并协助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内。病毒的蛋白质本身无感染性,也没有自身复制能力。病毒表面的核衣壳及包膜表面的蛋白质,对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有特区亲和力,协助病毒穿入细胞引起感染。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中寄生,通过复制周期进行增殖。包括吸附、穿入、脱壳、合成、装配、释放五个阶段。如图:物理因素: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离开机体后,在室温中一般只能存活数小时,如流感、腮腺炎、麻疹病毒等。有些病毒如肠道病毒、肝炎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强,在自然界中能存活数日至数月。一般病毒在液体中加热到50℃30分钟即被灭活。紫外线能灭活病毒,但有些病毒经紫外线灭活后又可经可见光照射后恢复活性,如流感病毒。病毒对X线也敏感。化学因素:病毒对各种氧化剂都敏感,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漂白粉、碘化物等。石炭酸和来苏对数种病毒有灭活作用。乙醚、氯仿和胆汁等脂溶剂能破坏大多数有类脂成分的有包膜的病毒。抗生素与化学疗剂:病毒对各种抗生素与化学疗剂不敏感。中草药:有些中草药对病毒有抑制作用,或能通过加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防御功能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已知对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如大青叶、板蓝根、黄连、金银花、贯众等对流感、腮腺炎、乙脑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桑寄生及淫羊霍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病毒的感染(Viralinfection)是指病毒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并在易感的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人类病毒是指能感染人体或对人有致病作用的病毒。病毒感染的实质是病毒与机体、病毒与易感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病毒感染常因病毒种类、机体状态不同产生轻重不一的损伤或病毒性疾病。病毒致病是由侵入宿主、感染细胞开始的,致病作用表现在人整体和细胞两个方面。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常见的水平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1)经呼吸道传播:病毒经空气、飞沫等吸入感染,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2)经消化道传播:病毒污染了食物和水源,经口食入而感染。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3)经泌尿生殖道传播:由直接性接触而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4)经皮肤伤口传播:经昆虫媒介的叮咬、动物咬伤或皮肤伤口直接接触病毒而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等。(5)经血液传播: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包括经注射、器官移植等途径引起的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垂直传播:病毒经胎盘、产道、哺乳由母亲传给胎儿或新生儿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可经垂直传播的病毒有风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机体感染病毒后,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依据有无症状,可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依据病毒滞留时间及症状持续时间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由于侵入机体的病毒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或机体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但机体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可使机体获得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保护机体免受该病毒的再次感染。隐性感染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传播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显性感染:由于侵入机体的病毒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或是机体的抵抗力较弱,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根据感染持续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1)急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其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机体可通过自身的免疫机制把病毒完全清除出体外,如甲型肝炎病毒。(2)持续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在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机体可出现临床症状,也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长期带有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持续感染按病程、致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三种。①慢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长期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机体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在整个病程病毒均可被查出,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②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潜伏在机体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复制增殖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此时机体既没有临床症状,也不会向体外排出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并可检测出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③慢发病毒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长时间潜伏在机体内,潜伏期可长达数月至数年,此时机体无症状也检测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则呈亚急性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目前对大多数病毒感染缺乏特效药物治疗,因此进行人工免疫是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手段。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不同种类的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除进入非容纳细胞后产生顿挫感染而终止感染外,还可表现为溶细胞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和转化、病毒基因的整合以及包涵体的形成等。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免疫病理导致的组织损伤在病毒感染中常见。诱发免疫病理反应的抗原,除病毒外还有因病毒感染而出现的自身抗原。此外,有些病毒可以直接侵犯免疫细胞,破坏其免疫功能。冠状病毒年,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首先从鸡身上分离出来。年,分离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年,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冠状病毒科的代表株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IBV)。3年,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毒就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一种。年9月,新型冠状病毒在沙特被发现,因与非典病毒同属冠状病毒而得名,目前尚未找到医治该病的有效办法。不过沙特卫生部网站上提供了预防该疾病的措施,分别为勤洗手,常开窗,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睛、鼻子和嘴巴,尽量减少前往人群聚集区域等等。年9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26日向个成员国发出新型冠状病毒防御指南,并呼吁全球卫生机构人员上报所有赴沙特或卡塔尔旅行,并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例。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nCoV)冠状病毒是病毒家族中比较新的成员,因为它形状象皇冠而得名。在系统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冠状病毒属的病毒是具外套膜(Envelope)的正链单股RNA病毒,直径约80~nm,其遗传物质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只感染人、鼠、猪、猫、犬、禽类脊椎动物。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属于RNA病毒。冠状病毒最先是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病毒颗粒的直径60~nm,平均直径为nm,呈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个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棘突有明显的差异。在冠状病毒感染细胞内有时可以见到管状的包涵体。新型冠状病毒(nCoV-)是目前已知的第7种冠状病毒。直径为50~nm。新型冠状病毒(nCoV-)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
临床表现为: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在1周后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冬春季,可散发或暴发流行,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浑身酸痛、少部分有呼吸困难,肺部浸润影。病毒性肺炎与病毒的毒力、感染途径以及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引起病毒性肺炎的病毒以流行性感冒病毒为常见,其他为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确诊则有赖于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以及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该病可防可控,预防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外出可佩戴口罩。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和有感染的人接触,避免接触野生禽畜,如需接触时要佩戴口罩。勤洗手,尤其在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触摸过公共设施后、照顾发热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病人后、医院后、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以及接触动物、动物饲料或动物粪便后。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适宜锻炼,增强体质;规律饮食起居;保持乐观开朗,做到不惊、不怖、不畏。居家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如有发烧、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居家休息,减少外出和旅行,天气良好时居室多通风,接触他人请佩戴口罩。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需卧床休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尚未找到。目前还没有发现病毒变异。人群普遍易感。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同源性达85%。潜伏期在7到14天,最短1天,最长不超过14天。应对疫情要早发现,早隔离。已经隔离了的病例,只要不接触就没事,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的隐性传染者,所以,接触他人请佩戴口罩。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主要症状为发热、乏力、干咳。部分患者仅表现低热、轻微乏力,无肺炎表现。平静状态时超过37.3℃,可以判断为发热;如体温低于38℃,建议居家隔离,观察症状变化;如体温高于38℃,送发热门诊。如发热并伴有胸闷不适,尽早就医。居家时做到生活起居有节,保持乐观开朗,做到不惊、不怖、不畏。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一般来说,只要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和人保持1米安全距离,外出佩戴口罩,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捂着口鼻,就可以防护。中国疾控中心已着手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日前已成功分离病毒。疫苗问世还待时日。目前还没有针对性药物可以治疗。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可有效灭活病毒。如果要对家中进行消毒,可用75%乙醇(酒精)、84消毒液。知敬畏,方得善终。善待万物生灵,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免除各种灾难。3年的SARS、年的MERS已经给人类深刻的教训,但是自私、愚昧、贪婪、狭隘、自以为是的人类却不思悔改,又一次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疫情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最朴素,最有效的防病、治病原则。所谓“防治”,首要的是“防”,其次才是“治”。“治”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面对来势迅猛的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疫情,我们首先要从“防”做起,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易感人群,都有感染的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从自己做起,积极行动起来,做好个人防范,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防范好了,这场灾难才会结束。.1.29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ysbj/1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