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回顾
不会引起慢性肝炎的肝炎病毒是
A.HAV
B.HBV
C.HCV
D.HD
题目解析
A.HAV引起甲型肝炎,一般无携带者状态,也不导致慢性肝炎,故正确
B.HBV引起乙型肝炎,可引起携带者状态,慢性肝炎的主要致病源,故不选
C.HCV引起丙型肝炎,3/4可转变为慢性肝炎,故不选
D.HDV引起丁型肝炎,HBV携带者感染HDV,约80%转变为HBV/HDV复合性慢性肝炎,故不选
本题选A
考点解析
这是消化系统的重点内容之一,同学们需要详细掌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毒
感染途径
携带者
慢性肝炎
暴发型肝炎
机制
甲型肝炎
HAV
消化道
一般无
无
极少
通过细胞免疫损伤
乙型肝炎
HBV
血液、吸毒、母婴和密切接触*
缺乏有效免疫时
主要原因
可引起
HBsAg可诱导免疫反应,使肝细胞坏死或凋亡
丙型肝炎
HCV
注射或输血
约3/4
直接损伤肝细胞
丁型肝炎
HDV
伴随HBV
同时感染少数;
携带者感染约80%
同时感染极少;
携带者感染比例较高
依赖于HBV复合感染
戊型肝炎
HEV
消化道
一般无
无
妊娠期比例高
庚型肝炎
HGV
受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
部分
注:*1.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行为传染,日常接触并不会感染上;
2.甲型一般不癌变,乙、丙、丁型均可发生癌变。
二、基本病理变化
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是变质性炎。
1.肝细胞变性
(1)细胞水肿:最常见,胞质疏松化(肝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疏松呈网状、半透明)→气球样变(细胞更加肿大,呈圆形,胞质几乎完全透明);电镜下见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溶酶体增多。
(2)嗜酸性变:仅累及单个或数个肝细胞,散在于肝小叶内;光镜下肝细胞体积缩小,胞质嗜酸性红染,胞核染色较深。
2.肝细胞坏死与凋亡
(1)溶解性坏死:由严重的细胞水肿发展而来,可分为
①点状坏死:单个或数个肝细胞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②碎片状坏死: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
③桥接坏死: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两个汇管区或者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或重度慢性肝炎。
④大片坏死:指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
(2)凋亡:嗜酸性变进一步发展为嗜酸性小体(凋亡小体)。
3.炎细胞浸润: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肝小叶或汇管区。
4.再生
(1)肝细胞再生:坏死区周围的肝细胞直接或间接分裂再生修复;坏死严重可发生结节状再生。
(2)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Kupffer细胞增生参与炎细胞浸润,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参与修复,严重病例可见小胆管增生。
5.纤维化:
炎症及中毒损伤均可引起纤维化,最终可导致肝硬化。
三、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1.普通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我国以无黄疸型多见,主要为HBV,部分为HCV。肉眼观,肝脏肿大,质较软,表面光滑。镜下可见肝细胞以细胞水肿为主广泛变性,排列紊乱,肝窦变窄,肝细胞内可见於胆现象;可见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肝小叶内与汇管区可见轻度炎细胞浸润。
(2)慢性普通型肝炎:病程半年以上,分为三型
轻度慢性肝炎
中度慢性肝炎
重度慢性肝炎
变性、坏死程度
轻微
较明显
坏死类型
点状坏死
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
中度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
重度碎片状坏死
大范围桥接坏死
结构改变
小叶结构清楚
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肝细胞不规则再生,纤维间隔分割小叶结构
晚期逐步转变为肝硬化,若慢性肝炎发生新鲜的大片坏死,即转变为重型肝炎。
2.重型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类型。
(1)急性重型肝炎:病程10天左右,又称暴发型。肉眼观,肝脏明显缩小,以左叶明显,被膜皱缩,质软,切面可见红黄相间斑纹状,又称急性黄色/红色肝萎缩。镜下可见肝细胞弥漫性大片坏死,仅残留网状支架;肝窦扩张、充血,Kupffer细胞增殖;肝小叶内及汇管区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细胞浸润;无明显再生现象。
(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程数周至数月。肉眼观,肝脏缩小,包膜皱缩不平,质地软硬不一,部分区域有大小不一的结节,切面见坏死区呈红褐色或上黄色,再生的结节呈黄绿色。镜下特点是既有肝细胞大片坏死,又有结节状肝细胞再生,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医学考研
「医学考研路上,你不孤单」
啥药物能治疗白癜风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lcbx/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