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的“第二心脏”是人体最大的脏器。它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解毒排毒中起着核心作用,但它同时也是一个脆弱的器官,很容易被熬夜、饮食不规律、喝酒、用眼过度等生活坏习惯伤害,最后导致肝炎,严重的则会发生癌变危及生命。
肝炎的5大分类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肝炎。临床上症状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甲肝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多为病人。
HAV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如毛蚶等)、食具等的传播可造成流行。因此,HAV的预防应搞好饮食卫生,保护水源等。
2、乙肝(又称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肝炎。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约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缓慢,大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常见症状有消瘦、食欲减退、厌油、恶心与呕吐、胃肠气胀、腹水、肝肿大、黄疸、乏力等表现。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3、丙肝(又称丙型病毒型肝炎)
它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丙肝起病比较隐匿,75%-85%的急性丙肝患者会转为慢性丙肝,主要症状有胃口不好、乏力、恶心、呕吐等,有时会发生黄疸。HCV主要经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
4、丁型肝炎
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为输血和血制品,日常生活接触也很有可能被传染。
5、戊型病毒性肝炎
它是一种比较不常见的肝炎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戊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戊型肝炎病毒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呕吐、恶心、腹泻、乏力、易疲倦、肝区疼痛、尿黄等。
如何预防各种病毒性肝炎?
1、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⑴肝脏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物质的代谢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具有分泌、解毒、生物转化等方面的功能。
但是在肝脏疾病时,肝细胞弥漫性炎症、坏死,病人出现转氨酶升高,甚至出现黄疸,此时患者的消化功能还没恢复,如大量食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由于消化不好造成患者腹部胀气甚至恶心、呕吐。
肝硬化患者暴饮暴食危害更大,高蛋白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氨,肝功能正常的人可通过肝脏代谢将有毒的氨变为无毒的尿素而排出体外,但肝硬化患者没有这个能力,过量食用高蛋白食物后不但会引起恶心、呕吐、腹胀并且会使血液中的氨浓度增高而诱发肝性脑病。
⑵根据上一点描述,高蛋白食物要适量摄入,高脂肪食物建议直接拒绝,换成多吃一些绿色蔬菜:西兰花、西红柿、芹菜等;
更要戒酒,酒精的90%要在肝脏内代谢,酒精可以使肝细胞的正常酶系统受到干扰破坏,所以直接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坏死,
所以病毒性肝炎患者更需要戒酒,替代性的喝一些菊花茶、茉莉花茶、蒲公英根茶、葛根茶,玫瑰花茶也可以冲服多种植物综合而制成的扶郁益苷饮对肝功能下降症状有着不错作用,缓解肝脏患者的不适感。
2、个人卫生
要维持好私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的习惯,因为在消化道传染途径(如甲肝、戊肝等)中,手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干什么都离不开手。
肝炎病人的手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上肝炎病毒。健康人接触和使用了肝炎病人用过的物品、钞票、玩具时,他们的手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沾上肝炎病毒。如果我们不注意手的卫生,特别是没有养成饭前和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用带有肝炎病毒的手拿馒头、吃饭,肝炎病毒便会随着食物被吃进去。
3、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注意: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4、穴位按摩
肝俞穴是管理肝脏的穴位,如果按压此穴位出现疼痛等不适感觉,医院查查肝脏。刺激此穴利于肝脏疾病的防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lcbx/10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