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血液透析以及脏器移植都存在感染乙肝病毒的潜在危险,即使血液及脏器提供者通过了各项常规指标检查,隐患仍然存在。这种风险可以避免吗?看看检验科的精英们是怎么做的。
了解、鉴别OBI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血液安全的重要隐患,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指标鉴别OBI:
1、个体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
2、肝脏或血清中乙型病毒性肝炎(HBV)DNA——持续阳性
3、病毒含量<IU/mL
通常情况,满足上面3个指标为OBI。
OBI的发生是病毒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慢性肝病、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密切相关,可能有多种机制:
1.HBVS区域突变
2.HBV整合
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感染
4.HBV免疫复合物
5.宿主的免疫反应和病毒干扰
6.试剂的灵敏度和质量问题
多角度追踪OBI
OBI献血者可通过输血传播HBV,给血液安全带来风险。目前,对献血者的HBV常规筛查包括:核酸检测系统HBV、HCV、HIV联测(NAT联检)与鉴别检测。但是,实际中操作中,会出现NAT联检反应性而鉴别检测非反应性结果。
我们采用多种补充实验和技术手段,对两种结果不一致的标本进一步进行OBI确认,利用不同的方法互为补充,提高HBV的检出率。具体方法包括:
NAT混样检测
HBV血清学补充实验
ELISA和NAT检测
HBVDNA重复鉴别检测
超高速离心浓缩富集实验
HBVDNA定量检测
一系列方法叠加,是否可以完全检出OBI?
由于标本中OBI病毒浓度较低,重复鉴别为HBVDNA阳性的标本中,呈现机会性检出的特点,不是每次检测都能检出。在对同一标本的多次检测中,一半以上的标本呈反应性的比例为仅为1/5。
这一情况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即便在常规血液筛查中使用上述补充实验和技术手段进行进一步检测,在面对类似的低浓度标本时,仍然存在无法检出的情况。况且这一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设备、时间,以及高昂的检测成本,所以,并不适用于一般的血液筛查。
新的发现
上述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新情况,那就是OBI标本病毒含量非常低。例如:
[数据来源:《重庆医学》ISSN-,CN50-/R重庆地区血液筛查核酸联检与鉴别检测结果不一致标本OBI确认]
[数据来源:《重庆医学》ISSN-,CN50-/R重庆地区血液筛查核酸联检与鉴别检测结果不一致标本OBI确认]
实际风险低于预想
针对OBI标本病毒含量普遍极低的情况,我们判断,极低病毒浓度的OBI所导致的取样地区NAT联检和鉴别检测结果不一致,其风险远远低于我们之前所预想的情况。同时也可以证明,现行的“NAT联检加鉴别检测”,对于降低血液安全隐患,目前还是有效可行的方式。
当然,这也跟地区的HBV流行情况相关。如国外曾有通过对NAT联检反应性标本进行多次重复检测,再配合鉴别检测,来提高OBI的检出率。
总之,在追踪OBI的路上,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利用新科技手段,开发出更有效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尹丹,欧阳熊妍,陈雪,重庆地区血液筛查核酸联检与鉴别检测结果不一致标本OBI确认《重庆医学》ISSN-,CN50-/R;
2.黄力勤,姚凤兰,葛红卫,核酸检测系统联检与鉴别检测结果不一致原因分析,《中国输血杂志》-10-10
3.杜鹏,深圳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征分析,南方医科大学,-3。
作者:何东晓
图片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xiaohao
ganhaohuo.c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yy/1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