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科普完整版


视频完整版:什么是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肝,他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肝脏炎症性疾病,甲肝是经由肠道传播的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好发群体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临床上常表现为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恶心呕吐、肝大、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会有发热并出现黄疸的情况,无症状感染者也比较常见。甲肝的病毒学早期将甲肝病毒归类于肠道病毒72型,后来通过对它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它与肠道病毒相差的还是比较远大,因此把它归类到病毒72型并不合适,所以新创了一个嗜肝病毒属,甲肝病毒仍然是这个病毒属中唯一成员。甲肝病毒可在患者的粪便、血清、胆汁、肝细胞中存在,同时它在体外的抵抗力也是非常强的,在低温环境下可以长期存活,在PH值3左右的酸性环境中也能耐受,在60摄氏度时还能存活1小时,但是,在温度85摄氏度时1分钟他就会死掉了,另外、紫外线照射也能够将甲肝病毒灭活。甲型肝炎病毒有7个基因分型,1型、2型、3型、7型是感染人类的,其中以1型为主、大约在80%以上;4型5型6型是感染猿猴类的,会出现一些类似于人感染甲肝病毒的表现。甲肝的流行病学甲肝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期的甲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患者中的不典型的无黄疸型肝炎患者和儿童患者尤为重要。甲肝的传染期主要在潜伏期的后期和发病后的一周内;隐性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甲肝属于粪口途径传播,可以通过食物、饮水和人与人密切接触而传染。甲肝的发病并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一般在晚秋和早冬发病较多,北半球国家主要是在2-4月和11-12月时发病的高峰期。甲肝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甲型病毒性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以免疫介导为主,病毒直接杀伤肝细胞引起病变的证据并不十分充分。甲肝的分型及临床表现甲型病毒性肝炎根据有无黄疸又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重症肝炎的发生率比较低,但是胆汁淤积性甲肝和复发性甲肝这两种变异型甲型肝炎不容忽视。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是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一般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少数病例也可以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体征上以肝大为主,脾大的情况很少见。甲肝的诊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并不复杂,首先要了解以下情况:第一,发病前是否曾与甲肝患者有过密切接触,比如共同用餐等情况;第二,在发病前,是否在甲肝流行的地区有过逗留,并食用过有过污染的水或食物;第三,发病前2-6周内是否吃过生的、或半生不熟的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产品;第四,要了解是否有过在畏冷发热症状之后出现其他原因不能够解释的食欲减退、乏力、厌油、黄疸、肝大等相关表现。了解完以上情况之后要进一步进行血液学检查,血清转氨酶起病初期便可以升高,谷丙转氨酶在发病第一周内便可以达到高峰,是肝炎发生最早的信号,在谷丙转氨酶升高的同时,如果血清胆红素的指标在17mmol/L以下,则可以拟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如果同时血清胆红素的指标在17umol/L以上,则可以拟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与此同时也要行特异性抗体和血清学检测,以便进一步明确甲肝的诊断,另外可以行超声检查动态观察肝脾的大小、形态等情况。同时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相鉴别。甲肝的治疗甲型病毒性肝炎属于自限性疾病,除了少数重症病例以外,绝大多数病例预后均良好。治疗上以注意休息、合理营养为主,同时辅以药物纠正肝功等干预,还应注意避免饮酒和劳累,急重病例应注意加强监护,针对病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对症和支持治疗。甲肝的预防患者应按照肠道传染病隔离至起病后三周,托幼机构患者应隔离40天,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4-6周,同时应注意患者的排泄物和使用物品的管理。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生吃蔬菜和水果之前要洗烫,不吃未经充分加热的水产品和食物,餐具等要蒸汽或者是煮沸消毒。iLiverJS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yy/104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