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消除丙肝目标的决心信心与底气临床医


作者:肝胆相照平台特邀医学编辑--医院赖嘉翚

抗HCV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泛基因型时代,为了进一步帮助医生在丙型肝炎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做出合理决策,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布《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这次指南更新考虑到药物可及性以及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的改变,对相关术语、HCV初筛、治疗前评估、泛基因型方案、基因特异性方案、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简化疗效和安全性检测、治疗失败的处理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年12月,国家医保局正式公布丙肝DAA药(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索磷布韦来迪派韦等)纳入医保,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推开,中国丙型肝炎诊治的面貌将焕然一新。既然指南只是帮助做出决策,不是强制性措施,同时不可能囊括丙型肝炎诊治的所有问题,临床医生可根据经验、当地医保政策和可利用的医疗条件做出临床决策。笔者将对指南的各个主要方面展开进一步拓展。指南更新开篇就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具体指标包括:新发感染率降低90%,病死率降低65%。为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需要90%以上的感染者得以诊断以及80%以上确诊的患者得以治疗。泛基因型DAAs方案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推荐方案。公共卫生工作者、临床医生、丙肝患者不禁都会发出疑问,为什么会提出这个目标?是不是仅仅是世卫的一个口号?仅仅是因为有了DAA,就有信心提出消除丙肝?到底有没有国家能完成这个目标?实际上深入挖掘,世卫的目标是具备着决心、信心和底气的。

实现消除丙肝目标的决心

——丙肝的经济卫生负担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7亿人被感染[1],中低收入国家HCV感染人数较多,而中国是全球HCV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我国约有万例HCV感染者[2]。丙肝本身带来的经济负担大,如果延误治疗,造成的经济负担将更大。慢性丙型肝炎若不治疗,长期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最终的临床结局,同时还会因病导致患者的劳动生产效率(workproductivity,WP)大幅下降。以索磷布韦为基础方案对中国大陆工作生产力影响的经济学模型研究[3]显示,如采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后,可显著减少慢丙肝导致的经济损失。该模型包括治疗结束人群、治疗后获得或未获得SVR12的人群,从ASTRAL研究中提取工作缺勤率和出勤率数据(假设未获得SVR12的患者的缺勤率和出勤率与基线相比无变化),并将数据与中国大陆的平均工资、就业率和成年CHC患者数量相乘,转换计算生产力的损失。研究者假设模型中的患者均接受了SOF/VEL治疗,将结果与不治疗进行了对比(如图1)。图1结果显示,CHC患者如果不治疗,每年的劳动生产效益损失可达.8亿人民币,而使用SOF/VEL治疗,每年可节约.7亿人民币(按医保谈判前价格计算)(如图2)。图2研究提示,CHC患者不治疗给中国间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使用基于索磷布韦的方案可大幅提升社会效益,节约生产力。该研究是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大幅度降价前计算得出的,从目前的药价看,基于索磷布韦的方案其经济效益则更加明显。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经济负担大,以及目前丙肝治疗极具性价比,可提高社会效益,或是使世卫组织制定消除丙肝的决心。

实现消除丙肝目标的信心

——丙肝消除策略的进展

公共卫生的目标是消除丙肝。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根除传染性疾病的基本条件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考虑因素以及社会/政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ysbj/122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