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肝HAVIgM的检测方法及结果


甲肝病毒(HAV病毒)属微小RNA病毒科,新型肠道病毒72型。根据—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甲肝病毒感染率为80.9%,约9.7亿人感染过甲肝。

人类感染HAV后(多数发生在青少年及幼年时期),大多表现为亚临床型(或称隐性感染),仅少数人表现为急性甲型肝炎。HAV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粪—口途径,传染源为急性期病人或亚临床感染者。急性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日左右传染性最强;亚临床感染者(即隐性感染者),本人无任何表现,仅血清检查甲肝抗体(抗HAV)从阴性转为阳性,或查抗-HAVIgM阳性,粪便排毒量一般不及临床病人。有文献报道:在青少年和儿童患者中隐性感染者可达70%,而成年人中约有30%。根据我国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介绍,由急性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造成的HAV病毒传染的比例约为(3~10):1。

甲型肝炎的早期临床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病症较为类似,在诊断上易发生混淆;因此会存在部分HAV感染者被当做一般的流感或胃肠病治疗,自始至终不知感染过HAV。有研究表明,甲肝病毒感染后抗体HAV-IgM阳性率较高,而RNA阳性率却不太高。所以检测甲肝HAV-IgM对确诊甲型病毒性肝炎有帮助。

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确诊甲型病毒性肝炎,需结合临床症状+HAV-IgM和/或双份HAV-IgG的结果综合判断,单独的HAV-IgM阳性不能形成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确诊病例。HAV-IgM在病毒感染后的存在一般在发病后3周滴度达到顶峰,随即快速下降,可维持6个月左右;因此在一些急性甲型肝炎恢复期或隐性感染者中能检测到低滴度的HAV-IgM。

一般来讲,影响IgM类检测试剂的因素主要是样本中的类风湿因子(RF)。血清中若存在的高滴度类风湿因子对甲肝抗体捕获法检测实验有一定干扰,其原因推测为类风湿因子作为抗自身变性IgG的抗体,可能与固相包被物有结合,再与酶标记物中的免疫球蛋白结合,化学吸附了酶结合物,产生呈色反应,出现假阳性结果。RF因子的影响是随机的,没有具体的规律可循,并非所有RF因子都能引起非特异性结合,造成假阳性。对于这种情况,有文献报道,可以通过先将样本的RF进行吸附消除,再进行检测以排查。

HAV-IgM结果呈弱阳性说明:

1.急性甲型肝炎的早期

一般已经伴随有一些临床症状,例如:ALT和胆红素的异常;和/或消化道症状;和/或黄疸、肝痛;和/或有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等。

2.急性甲型肝炎的恢复期

在感染早期时出现了一些症状,或已经按照甲肝进行了治疗,或当做一般的流感、胃肠病等对待治疗;IgM抗体在三周以后持续降低,在恢复期可能已经降到比较低的水平了;肝脏指标一般已经恢复正常。建议此时可不用再进行临床治疗。

3.隐性感染

由于隐性感染一般并无临床症状和肝损伤,但具有一定的粪便传染性;因此可建议不用临床治疗,但需注意半年之内的个人卫生。

总而言之,排除假阳性的干扰后,若没有其他证据,只有孤立的血清学指标,一般可判定为甲肝病毒隐性感染或甲型肝炎恢复期,建议随访动态观察,可不用治疗;如果有其他的体征和生化指标,一般可判定为现症感染(早期或感染中期),可以根据我国的《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进行现症感染的确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或观察。

此篇文章属于转载文章,来源:检验科。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ysbj/104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