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戴口罩真的有用吗


 雾,是接近地面的空气因气温下降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颗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也称灰霾。

 值得指出的是,雾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污染导致大气细颗粒物增多的情况下,即使气象上判识为“雾”,也不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而是有细颗粒物附着的微小水滴。

  雾和霾的区别主要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就能见度来区分: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就是雾;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的,称为轻雾或霭;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且是灰尘颗粒造成的,就是霾或灰霾。另外,霾和雾还有一些肉眼看得见的“不一样”: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米,霸则有1千米~3千米;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则与周围环境边界不明显,霾纯粹是人为造成的,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等等。

  那么雾霾是怎么形成的呢?

  气象活动影响

  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地面灰尘大,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污染物不扩散

  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气象专家表示,由于大雾本身呈现一种不均匀的现象。因此,会出现同一城市雾霾程度不同。

  PM2.5

  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主要来源有多个。一是汽车尾气。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量也越来越多,对城市空气中PM2.5的“贡献”60%左右。二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根据研究,道路扬尘是PM2.5的主要来源,占PM2.5来源的20%左右。三是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这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烹饪催高

  调查结果显示,烹饪确实能产生PM2.5,但蒸、煮方式,产生的PM2.5并不多,而油炸、炒菜时,PM2.5则迅速飙升8倍到近20倍,达到严重污染甚至爆表的级别,其中炒菜产生的PM2.5最多,5分钟内PM2.5数值就从开始时的38微克/立方米增加到了微克/立方米。因此,烹饪尤其是炒、炸的方式,确实会产生不可忽视的PM2.5,尽管它可能比起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产生的PM2.5来说,占比算小的,但由于油烟中吸附了有害物质,因此公众也不能低估。

  其他原因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影响比炒菜大得多,但却常常被忽略的颗粒物来源。比如城市建筑工地扬尘、农田秸秆焚烧等。来自城市道路开挖、未覆盖及未及时回填道路、建筑工地、工业烟尘和城市外矿物粉尘的输入也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北京PM1中占11%的组分——元素碳就主要来自于城市未覆盖道路、建筑工地等处。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可见,人类活动造成雾霾的比重最大。可以说雾霾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雾霾的危害有哪些?以及如何防护呢?

  1.呼吸系统:空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还可使患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急性发作或加重。

  3.雾霾天气,近地层紫外线减弱,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3.心血管系统:空气中污染物增多,气压低,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易出现胸闷、血压升高等症状。

  4.影响心理健康。阴沉的雾霾天气容易让人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及悲观情绪。

  5.由于日照少、紫外线照射不足,儿童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

  6.容易导致眼睛刺痛、发胀、有异物感,偶有烧灼感、刺激感,痒感,视疲劳,眼红,流泪等情况,还可能加重干眼、眼部炎症。

  7.影响交通安全。雾霾天气能见度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

  雾霾天,应该做到:

  1.减少外出:减少外出是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如果一定要出门,不要骑自行车,避开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以及开车多的路段,避免吸入更多的化学成分。也最好不好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减少PM2.5做贡献。

  2.少开窗:专家表示在灰霾天气,尽量不要开窗。确实需要开窗透气的话,应尽量避开早晚雾霾高峰时段,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缝通风,时间每次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3.戴口罩外出: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普通口罩对于2.5微米的空气颗粒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要购买正规合格、与自己脸型大小匹配的医用N95口罩,其对0.3微米的颗粒能抵挡95%,口罩取下后要等到里面干燥后对折起来,以防呼吸的潮气让口罩滋生细菌。

  4.避免室外锻炼:为了减少雾霾中有害物质的吸入,应减少雾霾天的室外锻炼,可以改在太阳出来后锻炼,也可以改为室内锻炼。

  5.做好个人卫生:外出回到室内后要及时洗脸、漱口、清理鼻腔,去掉身上所附带的污染残留物,以防止PM2.5对人体的危害。洗脸时最好用温水,利于洗掉脸上的颗粒。清理鼻腔时可以用干净棉签沾水反复清洗,或者反复用鼻子轻轻吸水并迅速擤鼻涕,注意避免呛咳。除了面部清理外,身体裸露的皮肤也要及时清洁。

  6.饮食清淡多喝水: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补充体内新陈代谢所需,加速体内废物毒素的排出,加强机体免疫力。

  7.适量补充维生素D:由于紫外线照射不足,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等现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D。

  8.做好眼部防护:雾霾天尽量少戴隐形眼镜,避免导致眼部过敏或被感染,甚至引发角膜炎等眼部疾病。多眨眼睛,外出时可佩戴防护眼镜。

  9.特殊人群加强防护: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疾病等人群应加强室内室外、饮食卫生等的相关防护措施。

  10.注意外出安全:雾霾天气能见度低,出行一定要注意安全,开车慢速行驶,注意照明,行人注意路面车辆,靠路边行走,遵守交规。

  目前人们对于防霾存在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只要戴口罩就能防雾霾?

  不是所有口罩都能防。普通纱布口罩和医用一次性口罩就没什么卵用。对PM2.5具有明确防护作用的,是防颗粒物口罩,它用特殊的过滤材料制成,从外形上看,它是立体结构的,佩戴时能罩住口鼻部,靠松紧带将口罩与脸部密合,也叫防尘口罩、防尘面罩、防尘面具等,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或减少空气中粉尘进入人体呼吸器官从而保护生命安全。

  国际上对防颗粒物口罩的使用要求相当严格,防颗粒物口罩在个人防护用品中属于第一等级,高于耳罩和防护眼镜等,如果使用不当,泄漏率最高可达80%以上,戴了还不如不戴。目前,比较权威的检测认证有欧洲的CE认证和美国的NIOSH认证,而中国的标准和美国的NIOSH类似。

  误区二: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净化雾霾,家中必备?

  答案是不一定。

  雾霾天气时,由于室外空气污染加重,室内空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响,采用空气净化器有助于室内空气质量改善,但能否净化PM2.5,目前还未进行专门研究。专家认为,空气净化器只能做一个局部的空气净化,要想达到整个室内的空气净化不太可能。那些号称防雾霾神器的产品,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商家营销的噱头。

  误区三:防雾霾中医药方、多吃蔬菜能防雾霾?

  前面说到雾霾对人体造成危害主要看PM2.5所吸附的是什么物质,成分最重要。而所谓的中医药方、多吃蔬菜,只不过起到一些清肺润肺的作用,对进入肺部甚至血液的细颗粒物完全没效果。而且,如果说一个方子能统治所有地方的雾霾带来的不适,肯定是没有道理的。

  误区四:雾霾是“核雾染”?

  谣言源自一位自称为美国“物理博士”的马可安在一篇题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崩溃和核雾染灾难》的网络文章中说,鄂尔多斯地区的煤矿含有铀等半衰期达数亿年的核辐射物质,这部分物质通过煤矿燃烧后以粉尘形式排入到大气中,并通过核辐射粉尘的方式污染大气,是导致中国PM2.5超标的罪魁祸首。









































重庆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不复发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zl/46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