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肝炎?
肝炎,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和毒物、酒精等,侵害肝脏,使得肝脏的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这只是“肝炎”家庭中一个最重要的分支,而上文中所说的肝炎则是指广义上的肝炎,并不仅仅限于病毒性肝炎。有时人体营养不良、劳累,甚至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都有可能造成肝功能的受损。
根据病因来分,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根据病程长短来分,可以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慢性肝炎又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
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类型,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
二、那些人易患肝炎?
嗜酒者:酒精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可导致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因此,饮酒越多,肝内脂肪酸越容易堆积,越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
年长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新陈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运动量也随之减少,脂肪沉着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同时中老年人患内分泌疾病者较多,如糖尿病可造成代谢紊乱,最终使脂肪在肝内堆积。
喜荤者:食用过多的高脂肪食物,会使肝脏负担加重,肝脏对脂肪的摄取、合成增加,或转运、利用减少,就会导致肝内脂肪堆积。
少动者:长期不运动会导致体内过剩的养分转化为脂肪,这些脂肪沉积于皮下时,表现为肥胖,积存于肝脏,则表现为脂肪肝。
饥饿者:经常饥饿的人,由于血糖降低,肝组织中的脂肪酸被调动进入血液,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升高,可致肝脏脂肪堆积。
营养不良者:由于蛋白质缺乏,造成肝脏转运甘油三酯时发生障碍,使脂肪在肝内堆积。
三、中医治疗
在临床上多采用以下组合疗法:
1、取俯卧位,推背15分钟(建议用亚麻籽油,既可润滑皮肤,又能清洁毛孔的油脂!),重点在督脉、夹脊穴和膀胱经上推拿,然后在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位上刮痧或拔罐。
2、取仰卧位,烤中脘、神阙、气海、关元15分钟。然后在膻中、期门、日月穴位上拔罐。
3、针刺穴位:
1)传统穴位:
肝炎穴:三阴交下1.5寸;
肝大新穴:第3、4趾间的凹陷处,治疗肝炎经验穴;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补脾运湿,兼以滋补肝肾。
太冲:足背第1、2趾骨结合部前凹陷处;疏肝解郁;
太白、公孙:第1趾骨基底部,赤白肉际处。健脾要穴,通气、活血、解瘀。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健脾化湿,除湿要穴;
2)董氏奇穴
木穴:在掌面食指第1节内侧,对肝郁、肝火旺者均可应用;
木炎穴:在掌面无名指第2节内侧,对肝炎、肝肿大、肝硬化均可应用;
肝门穴:在尺骨内侧,距离豌豆骨6寸,对急性肝炎、肝火旺有殊效;
上三黄穴;天黄穴、明黄穴、其黄穴合称上三黄穴,均在大腿内侧足厥阴肝经线上。自大腿内侧上髁上缘到腹股沟为14寸,中点即为明黄穴,其下3寸为其黄穴,上3寸为天黄穴。此3穴需深刺,针体应贴近股骨后缘。上三黄穴为治疗一切肝病之要穴。
4、食疗方:
中医认为:见肝之病,先当实脾。意思是,肝脏上的疾病,从健脾运湿开始调理。从临床实践看,效果很显著。
所以推荐:白扁豆、红豆、薏仁各20克,一起熬烂熟服用。《药品化义》记载:白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
公众jiuyuan
个人
网址:白癜风医院排名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yy/5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