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翘散(《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
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
荆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煎服方法与服用宜忌]: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并戒烟禁酒。根据药食相克与相宜,在服药期间不宜食用猪肉,驴肉,鳖,白菜等食物,宜食用莲子,菠菜,竹笋等食物。并且在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滋补性药物,以免滋腻留邪碍胃。
[主治病症]:
风温,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方证源流]
银翘散是吴鞠通根据叶天士“在表初用辛凉轻剂”的理论,仿照《伤寒论》麻黄汤、桂枝汤而制定的。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第4条,另外,银翘散方证还见于上焦篇第5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银翘散组方原则遵以下四家之旨:其一,遵从《黄帝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其二,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喻昌曾提出疫邪侵犯人体的三焦病机论,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吴鞠通从喻氏“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的理论悟出了银翘散的组方原则。其三,参考了叶天士治疗风温初犯上焦肺卫的论说: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风温节中指出“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气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又说:“此证初因发热咳嗽,首用辛凉,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栀皮、蒌皮、花粉”。另外,在风温备用方中列有清心凉膈散、葱豉汤等方。其四,仿东垣清心凉膈散法:银翘散方论中云:“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
[方义阐释]
本方重用金银花、连翘为君,既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有芳香辟秽的功效,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温热病邪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两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队辛凉药配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均为臣药;苇根、淡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宣肺化痰止咳,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同为佐药。
本方配伍特点有三:其一,在辛凉甘寒之中配伍少量辛温药,既有利于透邪,又不违辛凉之旨。用银翘散取效的关键即在于荆芥、豆豉这两味辛温药的运用,忽视这两味药,是造成用银翘散而不能取效的重要原因。其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的方剂。其三,本方在辛凉疏透宣散的同时,配用了渗湿导热的竹叶。在疏解透汗剂中少佐渗湿利尿之品,如竹叶、通草等,对治愈邪郁太阴肺卫表证大有帮助。同理,发汗与利尿同样应用于伤寒太阳表证。
[临床应用]
银翘散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腺炎,肺炎等,辨属银翘散证者。现代临床在应用此方的基础上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加青蒿、黄芩等强清热之力,使其治疗发热头痛之力更佳;二是加强解毒利咽之效。如去薄荷、荆芥,加玄参、僵蚕、山豆根等。三是配入生地黄、丹皮、大青叶、玄参等透疹之药,治麻疹、风疹,治疗既有银翘散证表现,又有某些营血分证表现的病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皮肌炎、痤疮、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肾炎、尿毒症等泌尿系统疾病所出现的风热郁伏血分证。
临床在治疗风温发疹时,采取辛凉解表,宣肺透疹的治法。方多用牛蒡子、薄荷、浮萍、桔梗辛凉宣肺透疹,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豆豉、竹叶以除胸中烦热,配芦根以清热生津,从而使温邪得清,肺气得平,波及营分之热亦除而病告痊愈。临床运用银翘散时,不管如何加减,方中银花,连翘两味药物使用最广,这组药物配对在临床运用中是银翘散方必不可少的药对。
临床运用时应当随症加减,通常高热加青蒿、黄芩;夹惊者酌加蝉蜕、钩藤、地龙;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烦渴汗出者加石膏、知母;咽喉肿痛者酌加马勃、射干、玄参、板蓝根;颌下、耳后及枕部臖核(淋巴结)肿大者加僵蚕、浙贝母、夏枯草;咳甚者去牛蒡子、竹叶加杏仁、黄芩、瓜蒌壳、前胡、射干、枇杷叶;唇红、出疹者加生地黄、丹皮、大青叶、玄参;鼻衄者去荆芥穗、桔梗加栀子炭、白茅根、侧柏炭;苔白厚夹湿者加滑石;呕恶胸闷者加藿香、郁金;伴下肢关节疼痛者加姜黄、海桐皮;兼夹食滞者加山楂、神曲;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者加大黄通腑泄热。
[医案精选]
案一:风热犯肺
黄某某,男,35岁,工人,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烧、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查体温39.1℃,咽充血,右下胸背部可闻及少许湿啰音。血化验白血球18.0×/L,中性0.87,淋巴0.10,单核0.3。西医诊断为右下大叶性肺炎,曾用抗菌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
诊见: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降。
立法:辛凉解表,化瘀清肺。
方药:桑叶9克,菊花9克,银花9克,杏仁9克,桔梗9克,连翘9克,鲜芦根30克,板蓝根30克,桃仁9克,冬瓜子15克,生苡仁克,丹皮9克,仙鹤草9克,三付。
复诊:药后表解热退,咳嗽胸痛亦减,痰中已无血,脉转和缓,苔薄白。尚口渴,午后尚有低热,血检白血球5.6×/L,治依原方加减。桑叶9克,杏仁9克,桔梗4.5克,生苡仁15克,黄芩6克,连翘9克,冬瓜子12克,新会皮6克。连服三付,临床症状皆除。
按:据患者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咳嗽,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辩证风热犯肺,肺失宣降,方用银翘散加减,服三剂发热,咳嗽好转,治依原方加减,续服三剂治愈。
(董建华.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M].山西: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案二:邪郁肌表
郭XX,男,2岁3月,年4月10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肺水泡音较密集,血化验:白细胞总数6,/立方毫米,中性49%,淋巴47%,单核4%,体温40℃以上。
病程与治疗。发热已十三日之久,高烧不退,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处方:苏叶一钱僵蚕一钱五分银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八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苡仁二钱淡豆豉四钱黄芩一钱竹叶二钱苇根五钱一剂。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白血球总数4,/立方毫米,中性76%,淋巴20%,单核4%。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银花、豆豉,加枳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减为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连皮茯苓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苡仁四钱桑皮二钱冬瓜仁三钱通草一钱谷麦芽各二钱服二剂而愈。
按:患者发热十三日,高烧不退,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治宜清宣透表,用银翘散加减治疗。
(高辉远等.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案三风温
王幼,发热八日,汗泄不畅,咳嗽痰多,烦躁懊,泛泛呕恶,且抽搐有如惊风之状。腑行溏薄,四末微冷,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不扬,前医作慢惊治。用参、术、苓、半、贝、齿、竺黄、钩藤等。烦躁泛恶益甚,此乃风温伏邪,蕴袭肺胃,蓄于经络,不能泄越于外,势有内陷之象。肺邪不解,反移大肠则便溏;阳明之邪不达,阳不通行则肢冷,不得与慢惊同日而语也。况慢惊属虚,岂有烦躁懊之理;即曰有之,当见少阴之脉证。
今种种病机恐有痧疹内忧也.亟拟疏透,以冀弋获。
荆芥穗4.5克粉葛根6克蝉衣2.4克薄荷2.4克苦桔梗2.4克淡豆豉9克银花9克连翘4.5克赤苓9克枳实炭4.5克炒竹茹4.5克藿香梗4.5克。
二诊:服疏透之剂得汗甚多,烦躁泛恶悉减,面额项颈之间,有红点隐隐,即痧疹之象。咳嗽痰多,身热不退,舌质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伏温之邪有外达之机,肺胃之气阻塞不宣。仍从辛凉清解,宣肺化痰,冀痧透热退则吉。原方去豆豉加紫背浮萍。
按:此案曾被误诊为慢惊,实为风温伏邪蕴袭肺胃,势有内陷之象。丁氏虑患儿有痧疹而不能透出,遂以疏透为大法。此案始终以辛凉清解、宣肺化痰为治则,方用银翘散加减,配伍精当,主治明确。(丁甘仁.丁甘仁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文选自李鑫辉教授主编的《活学活用温病名方》
李鑫辉主编的《活学活用温病名方》按照温病的两大分类,即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为“横”,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纵”,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导论,主要概述温病学理论对临床的普遍指导作用和温病学名方临床应用的意义;第二章阐述温热类温病名方;第三章阐述湿热类温病名方;第四章阐述温毒类温病名方。
赞赏
长按白电风能治好吗北京白殿疯医院挂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by/7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