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33年前刊登于《新民晚报》的报纸公告,今天看来是否觉得非常眼熟?这则题为《祝君健康不宜出门》的公告上写着:“不要说甲肝病人不宜出门,就是一般健康人,也以尽可能少出门为宜。亲友之间,大家心照不宣,定能彼此体谅。以后时间多的是,何必急匆匆在这几天轧闹猛?”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和目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呼吁大家“千万不要出门,再熬一熬”的说法如出一辙,就是要控制人员的流动性。
回忆过往,对于很多上海市民来讲,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刻骨铭心的抗疫经历,除去年的“非典”,那就是年,上海全力应对“甲肝大流行”的那场经历了。
年,上海曾经历过一次国内外医学界罕见的传染病疫情,老一辈上海人应该对那一场疫情记忆颇深。当时常住人口仅约一千两百多万的上海,在短短2个月内,有近30万人感染了该类病毒!而那时的上海人,也只用2个多月就战胜了病毒!在上海市卫生局当年形成的档案中,记载着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且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去回顾这段难忘的历史。
迅速蔓延的疫情
岁月慢慢流逝,留在档案里的记忆却永不磨灭。打开尘封的档案,往事从记忆的深处姗姗而来。据档案记载,年1月16、17日,上医院医院相继收治了20多名上吐下泻的病人。他们大多伴有身体发热、呕吐、厌食、乏力,脸色发黄等症状。1月19日,闵行区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到1月25日,医院从张床加至张,并在上海电视大学闵行分校设病床张。到3月1日止,该院门诊病人人次,收治住院人次,抢救重危病人16人。此次流行闵行区有患者例,发病率为.09/10万。紧接着,全市范围内拥有类似症状的人数迅速攀升,几乎呈几何级爆发,速度之快超出想象。经过抽血诊断,绝大多数病人被确认为急性病毒性甲型肝炎,这是一种由病毒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种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就可以传播的传染病。
接着,患者的数量开始疯狂增长,令人震惊。当时,据上海市卫生防疫站的疫情统计,1月19日,全市一天大约发病人,之后的患者人数便成倍增加,至1月底,有时一天新增的甲肝病人甚至达到一万例左右,1月21日起,肝炎疫情从之前的一旬一报改为一日一报。1月29日至3月21日,甲肝发病共计例,死亡31例。其中,2月1日那天的新增病例数则高达1.9万例,其传播速度之快,简直令人惊叹。街头巷尾的情绪一下子紧张起来,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短短两个月间,上海累计发病人数超29万例,单日报告发病数超过1万例的就多达16天。而当时上海人口总数仅万。病毒来势之猛、发病之集中、覆盖面之广,在国内外医学史上也实属罕见! 一时间,人人自危,街头巷尾再不见熙攘人群,变得冷清又萧条。
毛蚶是甲肝病毒的罪魁祸首
和年的新冠肺炎一样,年的这场疫情,也是吃出来的:在卫生局组织的临床调查显示,确诊的病人当中,80%以上的病人在病发前都曾食用过毛蚶。医疗科研人员也很快根据这一情况,证实了毛蚶就是甲肝病毒的罪魁祸首。
年,上海市甲肝疫情与毛蚶销售关系图
上海人偏好海鲜,醉虾、醉蟹、以及毛蚶,都曾是上海人的桌上美食。喜爱美食的上海人对毛蚶的钟爱程度,甚至高于大闸蟹、海鲜等各类珍馐,因为毛蚶价格便宜、味道鲜美。毛蚶,生长在河口和海湾泥沙中,本身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品。上海人喜食毛蚶,主要是为了生吃,因为一熟就没口感了。这种吃法有好有坏,好的是图个鲜嫩,但坏的方面在于,万一毛蚶不干净,吃了要闹肚子。以往,上海市场比较常见的毛蚶来自于山东潍坊海域,大多以养殖为主。偏偏这一年,攻占了上海人餐桌的毛蚶,来自江苏启东。因为恰逢那年江苏启东的毛蚶大丰收,售价跌至新低。一船一船被水域污染了的毛蚶被源源不断地运送至上海,成千上万的上海家庭争相大快朵颐。由于启东江段靠近长江的入海口,其沿江城市和农村有大量生活污水通过长江排泄,污染相对严重,而毛蚶除了肉质鲜美,还有着一个特性,就是吸附力极强。这样的毛蚶,不要说生吃了,就是沸水煮上45分钟,也不能完全杀灭病毒。果不其然,1月初,全市因腹泻而急诊的病人就特别多,而这些腹泻病人的饮食史中,绝大多数都吃过毛蚶。由于甲肝有两到六周的潜伏期,菌痢则很短,这让医生们意识到,痢疾的流行,也许是甲肝流行的先兆。没想到,年1月中下旬,果然迎来了甲肝大爆发。
甲型性肝炎病毒平均潜伏期达30天左右,发病前5天到发病后7天内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手、食物或水源,又从口进入人体,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而当时上海的公共卫生状况也比较糟糕:当时很多上海的居住环境普遍非常拥挤不堪,很多小区很多楼甚至没有抽水马桶也没有公共厕所,马桶都拿到外面刷,很不卫生。而苏州河上一船船不加盖的运粪船正把那些未经处理的有机肥料运向乡间……
超长的潜伏期,糟糕的卫生状况,频繁的人员接触,病毒在不知不觉中迅速传播着。近30万人感染的疫情,属于国内外医学界罕见的传染病疫情。但值得庆幸的是,上海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就采取有力措施战胜了疫情,非常令人欣慰。
另一方面,值得称道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年,湖北省的兄弟为上海“雪中送炭”。到2月27日,黄石市药材公司已先后派出16辆卡车送来价值近万元的9种治疗甲型肝炎中成药支援上海。第一次派出的6辆满载药材的卡车行至安徽桐城县时因道路积雪,有两辆不慎倾翻,但其余车辆仍克服困难赶在春节前把药送到了上海。
众志成城高效遏制疫情发展
当年,通过对报告病例的调查分析显示,该次甲肝暴发流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来势猛,发病急,发病人数多;二是患者症状特征明显,90%的病人出现黄疸;三是发病主要集中在市区,人群分布以20~39岁的青壮年为主。
那一年,虽然面对这样的疫情,但当时的上海并没有乱成一锅粥,因为政府的反应奇快。第一波甲肝病人出现时,他们就马上行动起来了。而每个上海人也都尽到了自己的本分,积极配合政府的抗疫防疫工作。
随后,政府实行了3大有效措施:第一,度全方位无死角的洗脑式卫生宣传开始了。当年一打开电视,上海本地电视台和广播都在连续十几个小时地滚动科普新闻;各大报刊都刊登专版大力宣传科普知识:甲肝是咋回事,有哪些症状,要如何防范,如何洗手,如何消毒,发现甲肝症状一定要上报登记、集中进行隔离等。街道、居委会则挨家挨户发宣传单,顺便排查居民有没有甲肝症状。当时,有些人面对疫情非常紧张,如果听说某户人家出了甲肝病人,同一幢楼里的居民上下楼都不敢摸栏杆,有病人的家庭会很快被周围人“孤立”起来。这样正面的宣传,也对疏导人们的恐慌心理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步,果断掐断直接传染源头。疫情发生后没几天,上海市政府就在全市禁食毛蚶,同时决定上海全市严令禁止销售毛蚶,一经发现、立刻重罚。并收缴销毁了一大批毛蚶。这就从根源上杜绝了甲肝的再次爆发。
第三步,动员全市人民参与“战役”。年的上海,可接收传染病人的床位只有张,医院(医院)总共也就5.5万张病床,即使全腾出来,也根本没办法集中安置这么多甲肝病人。上海的病床,不到半个月就紧缺了。年1月24日,上海市政府召开由各区县长、各区县卫生局长、防疫站长、市政府各委办局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要求大家统一认识,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收治点,尽一切可能多收治病人,因为“医院外面就多了一个传染源,很容易增加一批新病人”。当时的市委书记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将肝炎病人全部收治,切断病毒传播。
消毒人员在居民家中消毒(上海市档案馆藏)
于是,许多企业都开辟了厂房、库房等来安置甲肝病人。一些小旅馆也空出客房来接收病人。各区学校、新竣工的楼房,统统都改用于安置病患.....病床不够了,市民还纷纷捐赠折叠钢丝床。在此期间,上海全市共增设了个隔离点和11.8万张床位,另外还增设家庭病床2.9万张。
医院,原来设有肝炎床位张,平时主要收治病情严重和患慢性肝炎的病员。而这次本市流行甲型肝炎,医院为尽可能多地收治病员,想方设法另辟隔离病区,增加了只床位,先后收治了个患者。此外,他们还因人制宜设置家庭病床张,由医生、护士组成家庭病房组,定期上门巡回治疗。到2月11日,已有人经医院治愈出院。还有9名得了甲肝的孕妇在院顺利分娩。
当时全市有10万医务人员,约有6万人战斗在第一线。护士们每天10多小时三班倒,医学院学生纷纷来做志愿者。驻沪三军多医务工作者日均奋战12小时以上。值得欣慰的是,当时的老百姓虽然也恐慌焦虑,但却始终无条件地信任着政府。上海人一贯以来谨小慎微,遵守纪律的性格,也成了这场战役中的优势。自觉隔离,主动汇报,不隐瞒,不虚报,可谓众志成城!
这次甲肝虽然来势汹汹,也有特效药,但治疗方式相对简单,就是让病人卧床休息,每天补充维生素,并且隔离到位。于是,上海人自觉地隔离,有效地避免了交叉感染,不仅有利于病原的治疗和康复,而且对减少新发病例,起到了关键作用。就这样,在多种有效措施叠加的情况下,让当年上海的甲肝病情在短期内得到了有效控制。据上海市卫生局的档案记载,上海人的努力成效显著。到了3月上旬,全市新发病例数明显下降。从3月开始,上海每天新增病例都在减少,到21日已经完全得到控制。1月19日起的两个月间,全市甲型肝炎累计发病29.2万例,死亡仅11人。国际上普遍预测的第二轮病毒大爆发,春暖花开之后亦再也没有回来。这场席卷了整座城市的浩劫,终于过去了。亲历过那一场战役的上海人,每个人都尽了自己的本分,可以骄傲地说:这是每一个上海人的胜利!
这次肝炎疫情也让上海人的卫生意识也得到了全方面的加强,不仅养成了“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饭店里面使用公筷的做法也在那时得到推广。但更要的是,正是得益于这次危机的爆发,“训练”了上海应付疫情的能力。
上海建立更加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
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抗疫史。在历代志书和史籍中,对流行病的记载比比皆是。上海地区疫病流行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景泰五年(年),史载:“华亭大疫,死者无数。”此后,疫病不断,至清代四百五十多年间,有记载的大的疫情共50余次,平均每十年就有一次较大的疫情。年11月,经防疫负责人员反复研商,又广征各防疫专家意见,订立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传染病报告暂行办法”,(沪卫防字第二号)于年2月1日公布实施。
对于病毒性肝炎的监控和防治:年前该病未作登记,无发病统计资料。年,该病列为报告病种,当年报告例,发病率为65.9/10万。此后发生6次较大流行。前4次发生在年、年、年和年,发病率分别为.5/10万、.4/10万、.4/10万和.7/10万,死亡率分别为2.3/10万、1.2/10万、6.7/10万和2.3/10万。后两次均为食用受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的暴发流行。年12月—年4月,流行以市区为主,发病例,发病率为.4/10万,死亡率为1.7/10万。
年的那场肝炎疫情,在迅速有效得到控制的同时,也使精明能干的上海人开始反思和总结经验。毛蚶这种鲜美的海鲜也从此几乎消失在上海人的餐桌上。而这场疫情之后,上海医疗系统便开始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为流行病预防预警和应对处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院自那之后,都扩充了病房的规模,每个医院都建立起了传染科,上海也因此培养了更加强大的医疗团队。
同时,上海建立起食品卫生联席会议制度,对于海鲜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市民对于海鲜食品的选择和食用变得更加谨慎,还养成了勤洗手的习惯。这些改变的重要性,在年的非典(SARS)疫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时,中国境内累计多人感染,死亡人。其中北京、广东、香港三地感染人数均超千人,死亡人数50-不等,而作为国内常住人口最多(0万)的城市,上海在非典疫情爆发期间,仅8人感染,2人死亡,无医务人员感染!
如今,上海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水平更具实力。年上海16家医院位列《医院排行榜》TOP之内,前10中上海有3家。而传染感染科专科中,医院全国第一。此外还有8个专科位列全国第一,13个医院23个科室上榜全国前三。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上海就迅速重启了“小汤山模式”:在金山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设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集中隔离治疗点。24日除夕夜组建了人的医疗队支援武汉。(截止2月11日已达人)
随后4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娱乐场所设施、家A级旅游景区以及上海迪士尼乐园、海昌海洋公园等大型园区暂停对外开放,场营业性演出与多场公共文化活动暂停举办。
积极防控疫情、严查各类入沪通道、延长春节假期、优化口罩供应……方方面面的细节都在向我们展现这座城市的高效与严谨。
战之必胜的闵行医务人员
档案记载了闵行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医院在建设路22号成立肝炎隔离病房,有床位63张。年5月肝医院划出,成立医院,对传染病患者实行住院隔离治疗。从传染病传报制度建设来说,闵行区自年2月开始,各医疗卫生单位就执行了急性传染病传报制度。区卫生防疫站订有监督员制度,医院传报网,加强传报重点检查。
年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来势凶猛,全国确诊人数不断激增,一时间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而上海的新冠疫情也每时每刻牵动着市民们的心。庚子岁初,新冠猖獗。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闵行的医务人员们迅速深入到抗疫第一线。医院先后派出三批援鄂医疗队。医院三批援鄂医疗医院、医院、医院。在重症病房,闵行医务人员们连续超长时间作战,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为支撑,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年4月20日,医院第三批援鄂队员也解除了隔离,终于和家人团聚。
闵行区前往抗疫第一线的54名队员中,共有25名共产党员。他们无惧风险,用血肉之躯帮助武汉度过了黑夜,迎来明媚春光。优秀的闵行医务人员为上海抗疫史又添上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时过境迁,如今,我们遥想当年那场30多万人感染的疫情,给上海人带来的心理恐慌比如今更甚,除了政府的雷霆手段外,市民的信任与配合也是战胜这场疫情的关键。
以史鉴今,回顾33年前的那场上海战疫史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和抗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使我们对顺利战胜此次疫情充满信心和力量。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这场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也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而有效的控制。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们只需信任政府,尽力做好每个人自己的本分,该汇报的汇报,该排查的排查,该隔离的隔离。并注意安全防护,尽量少出门,不隐瞒,不虚报,有序自觉,相信上海一定能尽快恢复多姿多彩的美丽生活!让我们共同期待生活能重归平静和安宁。
作者姚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by/13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