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国志?吴书》一六《陆凯传》云:“先帝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综、薛综,是以庶绩雍熙,邦内清肃。”
《世说新语》四《赏誉》评吴郡陆姓为“忠”。陆氏是三国时期吴郡最为知名的大姓。
本篇说吴郡陆姓的事迹。
二
吴郡陆氏可追溯至东汉陆闳。陆闳字子春,世为族姓,笃行好学,聪明有令德,美姿容,光武帝叹曰:“南方多佳人。”欲尚宁平公主,辞疾不应。陆闳历官颍川太守、尚书令,喜穿越布单衣,光武帝常敕会稽郡献越布。陆闳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但事迹不详。
陆闳之孙陆续,字智初,为孤儿。刺史巡视时被召见,征召为别驾从事。因病辞官,回到郡里任门下掾。楚王刘英谋反时被牵连下狱,后被赦免回故乡,终身禁止为官。史载陆续有三子:陆稠,任广陵太守;陆逢,任乐安太守;陆褒,连续受到征召都不应命。
陆褒有一子陆康,为陆逊从祖父(陆逊祖父陆纡为陆康之兄,东汉时任城门校尉,敏淑有思学,但事迹不详)。陆康年轻时即有义名,是吴郡陆氏第一个名人。
陆康早先受扬州刺史臧旻推举为茂才,后出任高成县令。陆康至高成后,树立恩信,收服盗贼。光和元年(公元年),陆康升任武陵太守,不久之后转任桂阳、乐安两地。
汉灵帝时期,铸造铜人大幅征税,百姓贫苦不堪。陆康上表劝谏,被宦官误谗为诽谤圣明的大不敬,幸而御史刘岱上奏,只以罢官返乡论处。不过陆康很快被征召,担任议郎。
当时庐江郡盗贼连结江夏等地势力,攻陷了四个县。陆康被东汉朝廷任命为庐江太守。很快陆康击破了黄穰等盗贼,汉灵帝表彰其功绩,封其孙陆尚(陆尚娶吴郡徐琨之女,去世后,徐氏改嫁孙权,即孙权的徐夫人)为郎中。汉献帝继位后,陆康被加封忠义将军。
陆康为庐江太守时,袁术屯重兵于寿春,因为军粮紧张,向陆康索要三万斛米。陆康不理,闭门不与袁术来往,并整修战备准备迎敌。袁术大怒,派孙策攻打陆康,包围庐江城。陆康率军固守庐江二年,城池才陷落。之后月余,陆康病逝,时年七十岁。
陆康宗族百余人,因为战乱和饥荒,死亡近一半。东汉朝廷怜悯其气节,拜其子陆俊(事迹不详)为郎中。
三
陆康的幼子陆绩,是吴郡陆氏的第二个名人。
陆绩六岁时,随父亲至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藏了两个。临行时,橘子滚落在地,袁术嘲笑他:“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十分惊奇。
孙策占领江东后,驻扎在吴郡,陆绩成为其宾客(虽然孙策曾攻打陆康,可见陆氏与孙家并无芥蒂)。当时张昭、张纮、秦松为孙策之上宾,有一回讨论四海尚未泰平,须要用武力来平定;年少的陆绩坐在最后面,大声说:现今不务求道德,只是崇尚武功,我陆绩虽然年幼无知,但未能安心。张昭等人甚为惊异。
建安五年(公元年),孙策被刺身亡后,孙权继承东吴事业,任陆绩为奏曹掾。建安十五年(公元年),庞统携周瑜灵柩赴吴,陆绩同全琮、顾劭(东吴丞相顾雍之子)一起去吊丧,与庞统结为深交。
孙权平定交州后,陆绩转任郁林太守,加偏将军。但陆绩脚有疾,为官不是其志向。虽参与军事,但陆绩不忘著述,曾为易经作注,又作浑天图。
陆绩逝世前曾说:由今开始,六十年以后,车可同轨,书可同文,遗憾的是我不能看见了。指的就是西晋统一天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陆绩去世,年仅三十二岁。留下二子陆宏、陆睿和一女陆郁生,当时都只有几岁,由陆瑁(陆逊之弟)抚养。陆宏长大后,官至会稽南部都尉,陆睿官至长水校尉,但二人事迹不详。
四
陆逊的父亲陆骏,任九江都尉,但早逝。陆逊出生在华亭,陆骏去世后,陆逊随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陆康的幼子陆绩比陆逊还小六岁,所以,陆逊帮陆康支撑门户。
陆逊长大后娶孙策之女。有姐妹嫁顾劭,生顾谭、顾承。另一姐妹嫁姚姓人家,生姚信,姚信著有《周易注》。
陆逊为吴郡陆氏最为知名人物,其简要生平如下:建安八年(公元年)入孙权幕府,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公元年)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公元年)取得石亭之战胜利,黄龙元年(公元年)孙权称帝后,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公元年)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
太子孙登去世后,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孙霸为鲁王,孙霸与孙和相争。远在武昌的陆逊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请求进京面见,但被孙权遣使责备打听宫中机密。赤乌八年(公元年),陆逊终不胜愤忿而卒,追谥“昭”。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被赞为”社稷之臣“。
五
陆逊之弟陆瑁,颇有义名。
出身贫寒的陈国人陈融、陈留人濮阳逸、沛郡人蒋纂、广陵人袁迪前来与陆瑁交游,陆瑁常分出珍美物品与他们一起赏用。
陆瑁本与同郡人徐原素不相识。徐原后来移居会稽,去世前留下遗信,将幼小的孩子托付于陆瑁,陆瑁不负所托,为徐原修建坟墓,并收养、教育其子。
嘉禾元年(公元年),陆瑁被东吴朝廷公车征召,任议郎、选曹尚书。
当时辽东太守公孙渊欲连结东吴但后来反悔,孙权忿恨公孙渊巧诈反复,欲亲自前往征讨。陆瑁两次上疏劝谏,第二次劝谏后,孙权赞他言之有理,才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陆瑁长子不明。次子陆喜,吴末帝孙晧时任选曹尚书,入晋后为散骑常侍;陆喜涉文籍,好人伦,史载其书近百篇,今佚。
陆瑁另一子陆英,入晋后官至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陆英有二子:陆晔、陆玩,皆有名。
陆晔先获察孝廉,后被镇东将军司马睿召为祭酒,封平望亭侯。东晋建立后,任太子詹事,累迁至领军将军,因参与平定王敦之乱而受封江陵伯。太宁三年(公元年),晋明帝司马绍病重,陆晔与王导等人同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司马衍,被加职散骑常侍、录尚书事。晋成帝即位后,获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苏峻之乱时,陆晔跟随保卫成帝,与弟陆玩劝说叛将匡术以宫城苑城归降义军。事后因功加职卫将军,进封江陵公。咸和九年(公元年)逝世,享年七十四岁,追赠为侍中、车骑大将军,谥号“穆”。
陆玩宽厚而儒雅,先为丞相司马睿掾属,被王敦强请为长史。王敦之乱平定后,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于苏峻之乱时,与陆晔成功劝说叛将匡术以宫城苑城归降义军,事后获封兴平伯。咸和六年(公元年),升任尚书令。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后,陆玩升任侍中、司空。陆玩在任上谦虚待人,引进寒微之士,多人受其恩惠。咸康七年(公元年),陆玩逝世,年六十四。获赠太尉,谥号“康”,被称为“陆太尉”。陆玩善书法,尤长行书,《宣和书谱》收录其《贺瑞星表》。唐李翰《蒙求》中有“陆玩无人,贾诩非次”之语。
陆晔有二子:陆堪,官至散骑常侍;陆嘏,苏峻之乱后因陆晔功勋被封为新康子。
陆玩亦有二子:陆始,世袭兴平伯爵位,历任侍中、尚书;陆纳,字祖言,官至尚书令、散骑常侍,卒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陆瑁后继有人。
六
陆逊长子陆延早夭,陆抗为其次子。
赤乌八年(公元年),二十岁的陆抗被孙权任命为建武校尉,领其父陆逊部众五千人,驻守武昌。陆抗归葬陆逊,还都谢恩时,孙权拿出之前杨竺告发其父的二十条罪状,与陆抗一一核实。陆抗逐条对答,为父辩白,令孙权消除了对陆逊的愤怒。
赤乌九年(公元年),孙权迁陆抗为立节中郎将,与威北将军诸葛恪互换防区,屯守柴桑。
太元元年(公元年),陆抗还都治病时,孙权召见他时说:我过去听信谗言,对你父亲不笃厚,亏待了你;我前后责问的材料已一把火烧灭干净,不要让人再见到。
陆抗屯守柴桑之后的生平大致如下:迁镇军将军,镇守西陵。吴末帝孙晧即位后,担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防于乐乡。击退晋将羊祜进攻,攻杀叛将步阐,累迁大司马、荆州牧。凤凰三年(公元年)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镇守荆州时,陆羊之交时为佳话。当时吴国国势已衰,魏对吴施怀柔政策,两国一时和睦相处。陆抗生病时,羊祜派人送药给他,吴将怕其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说:羊祜岂鸩人者?仰而服下。陆抗常告诫将士们: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吴主孙晧很不理解陆抗的做法,派人斥责他。陆抗说: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孙晧称帝后,荒淫残暴,胡作非为。陆抗远驻西陵,多次上疏陈言以匡不逮,但均不为孙晧所采用。陆抗鞭长莫及,只好恪尽职守,慎保边圉。
凤凰二年(公元年)三月,吴末帝孙晧拜陆抗大司马、荆州牧。次年,晋武帝司马炎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命其在巴蜀建造战船,训练水军。七月,陆抗病重;再次陈西陵利害,劝孙晧施仁治,重守西陵,以应急变。孙晧依旧置之不理。同年秋,陆抗病逝。
天纪三年(公元年)十一月,晋龙骧将军王濬率水陆大军沿江而下,其攻吴的作战方略与陆抗所忧虑的完全一样。
陆抗之妻张氏,为张昭之孙女(张承之女)、诸葛瑾之外孙女,南阳王孙和正妃之妹。建兴二年(公元年),诸葛恪被杀,孙和被赐死,张妃殉情而亡。诸葛恪被杀后,陆抗与张氏离婚。
七
陆凯是陆逊之侄、陆抗族兄。
黄武年间,陆凯任永兴县长、诸暨县长。后转为建武都尉,统领军队。陆凯虽身任武职,但手不离书,尤其喜爱《太玄经》,论评推衍该书的含意,用蓍草卜筮便见应验。
元兴元年,孙休病逝,孙晧继位,陆凯改拜为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军事,领荆州牧,封嘉兴侯。
甘露二年(公元年),孙晧听从陆凯之建议,与欲与东吴求和的西晋断交,改元宝鼎,陆凯升任左丞相。
据传,孙晧不喜欢别人看自己,朝臣觐见时,没有人敢抬头。陆凯劝他:君臣之间没有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发生不测,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找您了。孙晧这才允许陆凯抬头看自己。
孙晧宠信殿上列将何定。陆凯当面斥责何定,何定因而痛恨陆凯,欲中伤他。但陆凯却不以为意。
建衡元年(公元年),陆凯病重,孙晧派中书令董朝问陆凯有何遗言,陆凯说:何定不可重用,应让他出京城;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修以及臣的族弟陆喜、陆抗,他们或者清白忠诚勤奋,或者资质才智丰茂超人,都是国家栋梁、朝廷的贤良辅臣。不久,陆凯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孙晧对陆凯多次直言劝谏甚至违逆旨意其实十分不满,加上何定多次恶意中伤,对陆凯甚为愤恨。但陆凯毕竟是重臣,而族弟陆抗时为东吴之大将,所以惟有容忍。凤凰三年(公元年),陆抗去世。次年,陆凯一家便被孙晧迁往建安郡。
孙晧有一次问陆凯:你宗族有几人在朝任职?陆凯说: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十多位将军。孙晧说:真是兴盛啊!陆凯说:君主贤明,臣下尽忠,这是国家兴盛的象征;父母慈爱,儿女孝顺,这是家庭兴盛的象征。现在政务荒废,百姓困苦,臣唯恐国家灭亡,还敢说什么兴盛啊!
陆凯有一子陆祎,初为黄门侍郎,出领部曲,拜偏将军。封嘉兴侯。其后事迹不详。
蔡东藩认为:惟前时吴尚有人,内得陆凯之为相,外得陆抗之为将。
陆逊的儿子陆机在《辨亡论》中说陆逊“以文武熙朝”,说陆凯“以謇谔尽规”。
八
陆胤是陆凯之弟。
陆胤初任御史、尚书选曹郎,受到太子孙和的礼待。当时全寄、杨竺等亲附鲁王孙霸,与孙和分庭争斗,陆胤因此获罪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但始终没有改口。后来被任命为衡阳督军都尉。
永安元年(公元年),陆胤被征召回朝担任西陵督,封都亭侯,后转任左虎林。中书丞华覈曾上表举荐陆胤,建议将陆胤召回京都赐他更高的职位。
陆胤去世后,其子陆式继承都亭侯爵位,被任命为柴桑督、扬武将军。天策元年(公元年),陆式与从兄陆祎被吴末帝孙晧俱徙建安郡;天纪二年(公元年),被召还建业,复将军职、侯爵位。但其后事迹不详。
九
陆抗有子六位: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陆耽。
凤凰三年(公元年),陆抗去世后,长子陆晏继承江陵侯爵位,与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领陆抗部队,封为裨将军、夷道监。天纪四年(公元年),晋灭吴之战中,陆晏为晋龙骧将军王濬部下所杀。
陆景为陆抗和张氏(诸葛恪之妹)的次子。建兴二年(公元年),时任太傅的诸葛恪被诛三族,陆景之母张氏连坐被黜。陆景后迎娶孙和与张妃之女(孙晧嫡妹,与陆景都是张承外孙),任骑都尉,封毗陵侯;陆抗去世后,陆景与各兄弟分领陆抗军队,被封为偏将军,中夏督。陆晏为王濬部下所杀后不久,陆景遇害,时年三十一岁。陆景洁身好学,著书数十篇;《隋书·经籍志》注有《陆景集》一卷,但已亡佚。
陆抗第三子陆玄,在陆抗去世后领其兵,其他事迹不详。
十
陆机是陆抗第四子。
太康元年(公元年),陆机二十岁时,孙吴被西晋攻灭,陆机退居家乡,闭门勤学达十余年,其间追述父祖功业,于太康九年(公元年)创作《辨亡论》。
太康十年(公元年),陆机与弟陆云来到京师洛阳。初入洛阳,二人只拜访当时名士、太常张华。张华与陆机一见如故,陆机以师长之礼待他(张华遇害后,陆机作诔文和《咏德赋》悼念)。张华说:伐吴之战,获得两个俊士。张华将陆机兄弟推荐给洛阳诸公,使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太熙元年(公元年),时任太傅杨骏(晋武帝司马炎岳父)征召陆机任祭酒。元康二年(公元年),陆机接连担任太子洗马、著作郎。在洛阳期间,陆机喜欢交游权贵门第,与外戚贾谧(贾充外孙)亲善,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因而遭到讥讽。
永康元年(公元年),赵王司马伦政变,诛杀贾后(贾充之女贾南风)并辅政后,陆机被请为相国(司马伦)参军,赐爵关中侯,不久,司马伦欲篡位,任陆机为中书郎。
永宁元年(公元年),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举义,诛杀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收捕陆机等九人交付廷尉,仰赖成都王司马颖、吴王司马晏救援,陆机才得以减免死刑,将被流放边地,遇到大赦才没去。当时中原多难,与陆机交好的江南名士顾荣(东吴丞相顾雍之孙)、戴渊(晋会稽太守戴昌之子)等都劝陆机返回江南,陆机不从。司马冏主政后,陆机作《豪士赋》予以讽刺。但司马冏未觉悟,最终失败被杀。
当时,成都王司马颖推让功劳而不自居,慰劳下士。陆机觉得司马颖能复兴晋室,于是委身于他。司马颖让陆机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后世遂称陆机为“陆平原”。
太安二年(公元年),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让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北中郎将王粹(晋灭吴功臣、襄阳侯王濬之孙,王畅之子,后任魏郡太守,石勒攻打邺都时战死)、冠军将军牵秀(曹魏雁门太守牵招之孙,牵嘉之子,后为司马颙长史杨腾所杀)等共二十多万人,受到王粹、牵秀等人的怨恨。司马颖的左长史卢志(东汉北中郎将卢植曾孙,曹魏司空卢毓之孙,卫尉卢珽之子)嫉恨陆机得宠,向司马颖进言:陆机自比管、乐,拟君暗主,自古命将遣师,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司马颖沉默不语。
陆机开始治军时,军旗突然折断。长沙王司马乂挟持惠帝与陆机在鹿苑交战,司马乂大败陆机军,赴七里涧而死的士兵如同积薪,水为之不流,将军贾棱等战死。
司马颖宠幸宦官孟玖及其弟孟超。孟超曾放纵士兵掳掠,陆机逮捕了主凶。孟超带铁骑百余人到陆机麾下抢人,陆机的司马孙拯劝陆机杀了孟超,陆机未同意。孟超于是公开说陆机将要谋反,另向孟玖去信诬陷陆机怀有二心。与司马乂交战时,孟超不愿受陆机管辖,率兵独自进军而覆没。孟玖便向司马颖进谗言,说陆机有异志,将军王阐、郝昌、公师藩(司马颖被废后,公师藩在清河鄃县起兵迎接司马颖,后从白马渡黄河向南,为濮阳太守苟晞所杀)等人与牵秀等一起作证。司马颖因而大怒,让牵秀秘密逮捕陆机。
陆机与牵秀相见时,已脱下戎装,穿上白帢,神态自若。跟牵秀说:自吴朝倾覆,吾兄弟宗族蒙国重恩,入侍帷幄,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辞不获已。今日受诛,岂非命也!陆机给司马颖写了一封信,言辞凄恻。临刑时,陆机感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陆机遇害时四十三岁,其子陆蔚、陆夏也一同被害。
陆机既不当死罪,士卒莫不流泪。这一天大雾弥合,大风折树,积雪一尺厚。陆机被杀后,好友纪瞻赡养、接济陆家,无微不至。
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太康诗风即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达佳丽,被誉为“太康之英”。
陆机善书法,其章草作品《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陆机曾写《三都赋》。当时出身寒门的左思也在写,陆机很不以为然。但左思历时十年,完成《三都赋》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陆机看完左思写的《三都赋》,赞叹不已,便将自己的《三都赋》手稿烧掉,以示辍笔。后来便有“陆机辍笔”的典故。
陆机曾至侍中王济(曹魏司空王昶之孙,司徒王浑第二子,司马昭女婿)那儿,王济指着羊奶酪跟陆机说:你们吴中有什么与此匹敌?陆机说:千里的莼菜羹,未下的盐豆豉。时为名对。
卢志曾当着众人的面问陆机:陆逊、陆抗跟你谁近谁远?陆机道:正如同你跟卢毓、卢珽一样。卢志沉默不语。起身后,陆云跟陆机说:远邦异域理当不熟悉我们的祖辈,何至如此计较?陆机说:我们的父亲、祖父名扬四海,哪有不知道的呢?
十一
陆云是陆抗第五子。
太康十年(公元年),陆云与兄陆机来到京城洛阳。由于谈吐有吴国乡音,受到时人嘲弄。
陆云曾穿丧服上船,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大笑落水,被人打捞才得以获免。
陆云与颖川人荀隐(历太子舍人,廷尉平,早卒)素不相识,曾相会于时任太常张华处,张华说:今天相遇,不要老生常谈。陆云便抬起手说:云间陆士龙。荀隐说:日下荀鸣鹤。鸣鹤是荀隐的字号。陆云说:既开青云见白雉,何不张尔弓布尔矢。荀隐答:本谓云龙骙骙,原是山鹿野麋,兽弱驽强,是以发迟。二人对句内含“云天之间鹿是龙,化日之下獯鸣鹤”的寓意,令张华捧手大笑。
扬州刺史周浚召陆云为从事,跟别人说:陆士龙是当今颜回。陆云后来入朝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成都王司马颖上表让他任清河内史。
司马冏被杀后,陆云转任大将军右司马。司马颖晚年政事衰减,陆云屡次直言违背其旨意。孟玖想让其父任邯郸县令,左长史卢志等人都阿谀听从,而陆云执意不肯,说:这个县都是公府掾的资格任职,哪有小黄门的父亲任此职呢?孟玖因此对陆云深怀愤恨。
太安二年(公元年),陆机兵仗后,陆云被牵连入狱。司马颖的下属江统、蔡克、枣嵩等上疏陈情,但司马颖不肯采纳。司马颖犹豫了三天。卢志和孟玖都催司马颖快杀陆云。司马颖最终杀了陆云,陆云时年四十二岁。陆云有二女,无子。陆云被杀后,其门生故吏迎丧并安葬于清河,修墓立碑,四时祭祀。
王世贞感叹:士龙前后为守令,皆著循吏声;然以区区小仁,而欲为颠厦之木,难矣。
陆云所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撰写了《新书》十篇,流行于世。二陆文才,各有长短,刘勰曾评论: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
陆抗长子陆晏、次子陆景为晋灭吴时王濬部将所杀。四子陆机、五子陆云、六子陆耽为司马颖所杀。五子均死于晋人之手,三子陆玄不知其踪,陆逊、陆抗因此绝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zl/13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