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剖检肝脏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为特征。由于病毒血清型较多,且易发生变异而难以有效地免疫预防,导致该病一直成为危害养鸭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是小于3周龄的雏鸭容易发生,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3~10日龄雏鸭,成年鸭具有抵抗力,且鹅和鸡等其他禽类无法自然感染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带毒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鸭发生感染,还能够经由病鸭排出的粪便以及污染的饮水、食具等造成间接传播。主要经由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饲养管理不当,摄取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足,舍内过于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都能够引起发病。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主要发生于孵化季节,且只要发生就会在雏鸭群中快速传播,发病率能够达到%。
2、临床症状
大多数雏鹅突然出现发病,体质虚弱,精神沉郁,停止采食,缩颈拱背,脚软而无法稳定站立。独自离群呆立,眼睛半睁半闭,出现瞌睡或者处于嗜眠状态,双翅下垂,人为强行驱赶走动缓慢。部分排出液状白色或者菜绿色稀粪。发病后期,病鸭表现ILIJ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躯体朝向一侧歪斜,全身抽搐,头颈后仰,甚至背部着地,两脚ILIJ现痉挛性踢蹬,临死前出现角弓反张。在该病的流行高峰期,还有一些病鸭会大量流泪,单眼或者双眼出现失明,且往往在ILIJ现神经症状后经过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就发生死亡。部分病鸭会突然倒地,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发生死亡,病程只可持续几小时或者1~2天。病鸭康复后,也会导致生长发育明显缓慢,即使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也无法使体重达到上市标准。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鸭进行剖检,主要是肝脏发生特征性病变。肝脏发生肿大,呈淡红色或者土黄色、黄白色、褐黄色,质地较脆,容易撕裂,表面存在不同大小的深紫色出血点、斑状条纹或者坏死病灶;胆囊也发生肿大,含有大量质地稀薄的胆汁,胆汁呈淡红色或者草青色;脾脏呈斑驳状花纹样,也发生肿大;大部分病鸭的肾脏呈树枝状充血,也出现肿胀;胰脏呈粉红色,出现充血;心肌质地柔软,脑部发生水肿、充血;其他器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主要是肝细胞发生弥漫性变性坏死,里面存在很多红细胞,胆管的纤维组织和肝小叶之间的血管内存在单核细胞聚集。
4、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鸭的心血制成涂片,同时取肝脏、脾脏组织进行触片,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没有看到细菌。细菌培养,将以上病料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接种,放在37℃恒温箱中进行48h培养,也没有长出细菌。动物试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鸭的脑组织、脾脏、肝脏等病料,经过组织研磨器充分研磨,接着添加适量生理盐水混合成10%的悬液,冉添加适量双抗,置于4℃冰箱处理6h,然后以r/min的速度进行30min离心,上清液即可用于动物接种。选取10只小于1周龄的健康雏鸭,随机分成2组,每组5只,其中一组每只接种0.5mL病料悬液,另一组接种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经过12~24h,接种病料组的雏鸭会表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且都在48h内发生死亡,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病鸭一致,而对照组雏鸭一切正常。
5、防控措施
及时治疗。病鸭主要使用高免卵黄液和高免血清进行治疗,特别是卵黄抗体容易制备、便于使用、成本低廉,常用于治疗。制备高免卵黄液的方法:取经过鸭病毒性肝炎免疫的健康母鸭或者高免鸡的蛋,清洗干净后严格消毒,将蛋黄分离出来,用其制成匀浆,一般1个蛋黄适宜添加生理盐水稀释至~mL,冉按每毫升添加万IU青霉素和万IU链霉素,混合均匀后即可使用。每只病鸭适宜皮下或者肌肉注射0.5~1.OmL。需要注意的是,用于制备高免卵黄液的母鸭或者母鸡要确保健康,否则非常容易导致该病传播。
严格防疫消毒。引进种蛋和鸭苗不允许购白疫场或者疫区,避免从外来引入病原。小于5周龄的鸭苗要采取隔离饲养,避免早期感染发病。鸭场严格采取全进全出饲养制度,不允许在将同一栋鸭舍内饲养不同来源、不同批次、不同日龄的鸭。每批鸭转出或者上市后,鸭舍必须进行全面清洗、严格消毒,且要空置至少2周才允许进下批鸭。鸭舍、周边环境以及各种用具日常也要加强消毒,可在鸭场出入口处设有消毒池,每栋鸭舍门前还要设有脚踏消毒槽,装入按规定配制的消毒液,并适时进行更换。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养鸭之家。版权归原作者,向原作者致敬,文中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谢谢!联系我们--客服:(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zl/1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