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肉鸭群里或者其他养鸭的朋友咨询肉鸭得了鸭肝怎么办,除了让打鸭肝抗体或者打鸭肝抗体的同时配上保肝护肾的药物,感觉好像也没有其他好的办法,后来遇到的鸭肝病例太多,通过走访发现有些地区发生较为普遍,比如德州、菏泽,而有些地区却很少发生,感觉还是那出了问题,今天给大家说说和鸭肝病毒有关的知识。
鸭肝典型症状是角弓反张,简称“背脖子病”,解剖症状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以春季和秋季多发,尽管成年鸭有抵抗力,但是最近几年也有发病的病例出现。
一、鸭肝病原知识普及
病原统称为鸭肝炎病毒,从生物学分类描述如下:
1、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现命名为鸭甲肝病毒,从科这个层次上分又叫鸭肝I型病毒,我国目前事实上的流行毒株,可以分为I、II、III三个血清型,也就是我们讲的现在发病的三个血清型,实质上我国现在最为流行的是I、III两个血清型,以I型流传最为广泛。
2、星状病毒科
又分别命名为鸭星状病毒I型(大类上分的鸭肝病毒II型,主流行于英国)、鸭星状病毒II型(大类上分的鸭肝病毒III型,主流行于美国),虽然有报道称分离出病毒来,事实上有待确认。
3、嗜肝型鸭肝病毒
嗜肝病毒科的鸭肝炎病毒引起鸭乙型肝炎,但该病毒对各日龄鸭不表现出发病症状,可以忽略。
4、划重点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鸭甲肝病毒,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所看到的都是鸭甲肝病毒,并且以甲肝病毒I型III型为主导。我们以下所说的鸭肝直接默认为鸭甲肝病毒感染。
二、从流行病三大要素分析管理上减少发病率
1、传染源及防控措施
该病传染源是病鸭、感染的康复鸭和成年鸭,鸡、雏野鸭、雏鹅、鹤鹑、幼鸽等禽类可作为其宿主。鸭舍中的鼠类和野禽可作为病毒的贮存宿主或媒介。Ⅰ型鸭肝炎病毒自然条件下仅发生于雏鸭,成年鸭可感染而无临床症状,产蛋鸭即使在污染的环境中也无临诊症状,也不影响其产蛋率,但血清与蛋黄中含有中和抗体,传染源主要通过粪便排毒。
启示:整进整出别套养,少进多家共用小区(同进同出也没问题)
2、掐断传播途径
鸭舍中的鼠类和野禽可作为病毒的贮存宿主或媒介,同时养鸭场本身环境相对差,基本带毒是一种常态。日常管理中要做到及时清粪(笼养厂具备这种条件,网养也要尽量减少出粪周期),灭鼠,减少养殖人员间的串棚交流,做好小环境的消毒工作,(空棚期不清粪或者清洗不干净意义不大,带鸭消毒要用一些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减少养殖区内的树木,做好灭鼠工作,都是一些有意义的措施。
3、易感动物
1)鸭苗选择
这个我就不用细细阐述了,各位养殖朋友比我更有发言权。
2)真正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免疫
鸭肝病毒我国最早的鸭肝病毒免疫主要用I型毒株活苗,但是随着III型病毒感染率增加(I、II、III型均没有交叉保护),再加上I型病毒变异,导致很多使用活苗免疫的地方出现免疫失败,随着部分中试疫苗的出现,对毒株做一些改善,一定程度上保护率在上升,从长期来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免疫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从当前的情况看,注射效果要明显优于口服效果(三天产生抗体保护,口服要7天产生免疫保护),局部地区经过一个阶段使用后能够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基本不发病或者发病率大大降低,目前比较大的缺点就是价格过高,影响了养殖朋友的使用积极性,使广大肉鸭养殖朋友得病后注射抗体,甚至在一个养殖周期注射多次抗体。
我认为作为疫苗厂家也需要做充分的反思,是减低利润薄利多销,改变行业的养殖状态,还是看着整个行业的这种状态无动于衷?
3)管理关键点的控制
A减少着凉应激
从国家公布肉鸭鸭肝带毒检测统计来看,鸭肝病毒的带毒率在80%以上,可以讲肉鸭基本处于隐性感染状态,而导致发病很重要的是养殖过程中的应激诱发,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着凉感冒诱发,所以在肉鸭的养殖过程中对一些特殊的阶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扩群,大风,天气突变等都要做好保温措施,有条件的适当提升温度,必要时添加维生素或者热性中药减少应激因素。
B、提高肉鸭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少或者延缓发病时间
肉鸭养殖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这个习惯与冷藏场合同控制药费有关,整个的关键点控制就是抗生素,到了后期停药期又造成无药可用,实际上在早期重视肉鸭本身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少肉鸭的发病几率,对后期的生长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注射大舌抗体时可以配上肽芪强一块注射,对鸭肝的发病延缓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C霉菌毒素的控制
最近与几个在一线服务的技术老师交流,他们认为鸭肝发生与霉菌毒素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个人经验认为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它不是发病因素,但是起码是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尤其是黄曲霉菌毒素(毒害肝脏)和烟曲霉菌毒素(毒害淋巴系统),其实所有动物都有相似性,动物越小对霉菌毒素的耐受性越差,所以越早使用使用效果越好。
三、发病后的治疗
鸭肝的发病后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就是抗体注射,在前两个月有的养殖户一个养殖周期注射鸭肝抗体达到了惊人的5次以上,个人认为固然存在各种各样样的原因或者理由,但是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不同的治疗措施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我把个人的一点心得与大家交流一下。
1、抗体的选择
我们通常打抗体都是有固定的供应渠道的,但是不同的供应渠道抗体是有一定差异的,个人认为在抗体选择上要注意一下几点
A、毒株不同造成的抗体差异
比如I型毒株变异(这个已经发生),而免疫油苗没做改变造成的抗体保护率下降,年前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现在看来抗体生产厂家修整速度也是可以的,现在保护率比年前就要好多了。在打之前可以多问一下没坏处。
B、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zl/1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