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天护考天天学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


病毒性肝炎

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近年还发现了新的肝炎病毒,如庚型肝炎病毒。各型病原不同,但临床表现基本相似。甲型及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而部分乙型、丙型及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病因与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无病原携带者,传染源为急性期和隐性感染者.以粪-口传播为主(戊肝)乙型肝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包括丁肝)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包括丁肝)临床表现

甲肝平均30天,乙肝70天,丙肝50天,丁型肝炎28~天,戊肝40天。

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5~7天这一期传染性最强,ALT↑黄疸期2~6周,肝脾大,肝区痛,巩膜和皮肤黄染,尿色加深,约2周达到高峰恢复期平均持续4周,肝功恢复正常

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

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迁延半年以上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各项症状明显,(肝肿大,质地中等以上,伴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进行性脾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可伴有肝外器官损害等特征)

重型肝炎

急性起病10天以内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肝明显缩小亚急性起病10天以上慢性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了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衰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扑翼样震颤、定向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A)<40%(判断预后的指标)辅助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尿胆红素检测黄疸型肝炎:尿胆原和尿胆红素增加,淤胆型肝炎时尿胆红素增加。治疗原则甲、戊肝按肠道传染病隔离3~4周乙、丙、丁按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传染病隔离乙、丁肝急性期应隔离到HBsAg转阴急性肝炎早期,应住院或卧床休息慢性肝炎适当休息,避免过劳急性肝炎进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清淡食物慢性肝炎宜高蛋白饮食(肝性脑病时,限制蛋白入量)急性肝炎主要是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慢性肝炎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重型肝炎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采取阻断肝细胞继续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措施并加强支持疗法护理问题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腹泻与消化功能不良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有关。活动无耐力与慢性病消耗有关。舒适的改变瘙痒与黄疸有关。体液过多与肝硬化、低蛋白有关。有感染的危险与慢性疾病,营养不良有关。意识障碍与肝性脑病有关。潜在的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有关。潜在的并发症肝性脑病 与血氨增高有关。社交孤立与疾病被部分社会群体排斥有关。护理措施甲肝、戊肝消化道隔离乙肝、丙肝和丁肝血液体液隔离排泄物要使用5%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再倾倒被污染的物品可在0.5%的洗消净中浸泡30分钟或沸水煮30分钟消毒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一旦出现针刺伤,先挤出伤口血再流水冲,边挤边冲,立即注射高效的免疫球蛋白,检查病毒的抗原与抗体,以后3个月、半年复查时期饮食肝炎急性期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黄疸消退期逐渐增加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补充优质蛋白,保证热量摄入,多食用植物油,多食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血氨偏高时参照“肝性脑病”的饮食恢复后要避免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如牛奶、豆制品等的摄入。禁饮酒健康教育扫盲宣传病毒性肝炎的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进行预防疾病指导甲型和戊型肝炎应预防消化道传播,重点在于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严格饮用水的消毒,加强食品卫生和食具消毒。乙、丙、丁型肝炎预防重点则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预防接种甲型肝炎易感者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对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发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zl/119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