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关注】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导读据统计,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遭到肝炎影响,引发急性和慢性肝脏疾病,每一年近万人死于这1疾病。其实,这些感染可以得到预防,但多数人其实不知道如何去做。今天由我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牛传振与您探讨“病毒性肝炎的预防”这1话题。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hep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发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消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伤害,部份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5种。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同时或前后感染。混合感染或堆叠感染,使症状加重。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多发区,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达60%以上,近年来因甲肝疫苗普及已明显减少,但仍存在很大危险。戊型肝炎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戊型肝炎疫苗刚刚上市,社会人群尚不知情和接受。HBsAg携带者占我国总人口的8—10%,丙型肝炎近年来也有增加趋势,且没有疫苗来预防。虽然病毒性肝炎流行范围广泛,传染性很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但许多人对肝炎预防知识了解甚少,加上许多医疗机构消毒隔离措施不利,导致肝炎发病率居高不下,且爆发时有发生。
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以粪一口传播为主,传染性强,一般呈急性发作或隐性感染;乙型、丁型、丙型病毒性肝炎,多经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输血制品传播、性传播或皮肤黏膜破损引发的传播等。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而存在,易迁延发展成慢性,乃至肝硬化,已证实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有一定关系。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工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1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沾染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也未被证实。
3、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方式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从三个方面着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控制传染源
甲肝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无延续病毒携带者。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的人,在潜伏期的最后10天至病发后的2周内,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毒。
乙肝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病毒可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月经、泪液、尿、汗等排出体外,尤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月经最受重视。
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医治尽早处理,以避免流行。肝炎病人出现不适及时救治,尽早做出诊断,实行有效隔离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生活中预防主要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⑴对甲型、戊型肝炎的预防措施:重点抓好水源保护和环境卫生,避免水源污染,饮水消毒。
①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②严格执行餐具、食用消毒制度。对病人活动区域消毒或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包括分餐、固定餐具、餐具消毒等,避免接触后再经粪口传播。
③注意食品卫生,生食熟食分开放置,熟食制作到达消毒目的。不生吃水生贝类食品,生吃蔬菜要尽可能洗净。
④加强粪便管理,做好污水处理。
⑵对乙型和丙型肝炎的预防,重点在于避免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
本身预防措施:
①建立正确的爱漂亮观念,减少皮肤黏膜损伤。不支持纹身、文眉、穿耳、整容等。
②不与他人混用刮胡刀、牙刷、牙签等锐器物品。输液、注射、拔牙、医院,避免医源性感染,同时也阻断肝炎病毒经血液传播的途径。
③阔别毒品,减少不洁注射。
④建立正确性观念,注意性生活的安全卫生,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性接触传播。
医院预防措施
①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输血及血制品运用。
②加强献血员挑选,血液制品应予严格检测,如HBV标志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
③分开收留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做到严格隔离。
④严格遵守医治规范,减少各种注射医治。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实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1人一针1管。
⑤对各种一次性医学用品或无菌物品严格质量管理。
⑥各种侵袭性检查用具或损伤性器具应严格消毒处理。
⑦带血清的污染物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正确处置。
母婴传播的预防
①支持主动婚前检查或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②肝炎活动期或医治期间避免妊娠。
③怀孕期间、生产期间、哺乳期,加强对孕产妇的保护。
④对携带乙肝、丁肝、丙肝病毒的孕妇进行医学管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效阻断措施。
⑤加强对新生儿、婴幼儿的保护。
3.保护易感人群
增强本身体质,平日里应注意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饮食营养均衡,工作文娱注意劳逸结合,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个方面。
⑴主动免疫(activeimmunity)也称自动免疫。是指利用抗原刺激,,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抗体的方法,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动免疫对随后的感染有高度抵抗的能力。
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目前,甲肝、乙肝、戊肝均已有疫苗可以使用,而且甲肝、乙肝疫苗已在我国推行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有些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尚无可运用的疫苗。乙肝疫苗高效安全,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依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身后24h内接种,越早越好。产生的抗-HBs效价与保护作用呈正相干关系,一般认为10U/L才具有保护作用,对血液透析病人和其他免疫伤害者应加大接种剂量或次数。
⑵被动免疫依照取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天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前者是人或动物在天然情况下被动取得的免疫力。例如,母体内的抗体可经胎盘或乳汁传给胎儿,使胎儿取得一定的免疫力。后者是用人工方法给人或动物直接输入免疫物资(如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抗菌血清、抗病毒血清)而取得免疫力。它与主动产生的自动免疫不同,其特点是效应快,不需经过潜伏期,一经输入,立即可获得免疫力。但保持时间短。人工被动免疫主要用于医治或紧急预防。目前经常使用的有特异性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气体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主要用于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可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
⑶乙肝母婴阻断:
母婴传播的概念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尤其是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在妊娠和分娩的进程中,将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引发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的进程。
其传播途径包括
①宫内传播:
婴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而感染乙肝病毒,这类垂直传播方式引发的感染约占%,母婴阻断失败主要产生在宫内感染的病例。而且经种系(即精子或卵子)传播的可能性已被证实,产生宫内感染的婴儿目前还没有补救措施。
②产时传播:
即在分娩时婴儿的皮肤、黏膜擦伤或胎盘剥落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而进入新生儿体内。这1进程感染的可能性最大,这种情况也最为多见。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也含有病毒,也可以传播乙肝病毒。
③水平传播:
婴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母乳喂养,也可以传播乙肝病毒。
我国目前有HBV携带者约万,女性占40%,孕妇携带乙肝病毒约%,围产期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阻断母婴传播是乙肝的源头预防。自采取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以来,婴儿感染率已明显下落。孕妇血清中HBV-DNA载量与母婴传播呈正相干,下降母血病毒载量能下降宫内感染的风险。
HBV的母婴阻断方案:新生儿出身后主动免疫联合被动免疫。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身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身后12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身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在出身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对带有乙肝病毒的孕妇,如果HBV-DNA水平较高,可以在孕期运用抗病毒药物。
拉米夫定组:孕28周起服用拉米夫定mg/日至产后1月。
替比夫定组:孕28周起服用替比夫定mg/日至产后1月。
产后母婴间接触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血液、体液污染,消毒剂使用得当
2)正确豢养方法
3)正常肌肤接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婴幼儿抗体滴度的监测
5)增强免疫力,注意监测体内病毒情况、肝功及肝脏影象学改变
6)捉住时机进行正规的抗病毒医治。
西宁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有什么偏方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yy/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