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传染病防治历史


一、防疫民国末年,本县虽然成立了“卫生防疫会”,但实际上“有疫无防”,形同虚设。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在“礼泉县卫生院”专设“防疫股”,组织医务人员,每年到农村开展种痘、接种麻疹疫苗、卡介苗等。年成立了“礼泉县防疫委员会”,各乡也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年在黑热病多发区,广施“六六六”粉,消灭白蛉子,预防黑热病。年县上成立“礼泉县卫生防疫站”,管理和实施疫病防治工作。年,防疫站新建两层办公大楼,占地5.1亩,建筑面积平方米,设立检验室,到年,可接种预防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同时,宣传劳动保护,学校卫生保健以及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贯彻执行。年,本县建立计划免疫“三级网络”,成立县计划免疫组,乡计划免疫科,村计划免疫室。年,在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下,完成了全县冷腹系统的基础建设,实施了低温接种,使儿童防疫接种率从年56%提高到年的90%以上。年底,全县共有专兼职计划免疫人员人,其中医、技人员13人,防疫员12人,设备有进口显微镜毫安X光机、电冰箱、恒温箱、低温冰箱、马佛氏化炉、型分光光度计等。

二、传染病防治新中国建立后,本县发生的传染病共有17种,占国家规定的25种传染病的68%。主要的传染病是:黑热病、流行性感冒、麻疹、乙型脑膜炎、麻风病、白喉、流行性脑膜炎、百日咳、猩红热、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疟疾、斑疹、炭疽病、出血热等。年,县内发生首例麻风病患者。后陆续发生,先后共有15名患者,死亡10人,4人经汉中麻风病院收治全愈,1人致畸。年3月,经省、地有关部门检验,宣布本县已无麻风病患者。年,流行黑热病。全县发病例,死亡5人。陕西省黑热病防治所于8月17日宣布本县为黑热病流行区。年,流行性感冒暴发型扩散,发病1.26万例,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治疗和防治措施,无一人死亡。年1至9月,全县痢疾发病例。同年,流行性感冒例,伤寒22例(死1人),百日咳、麻疹等传染病,也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范围内发生。针对时疫流行的情况,县人民委员会于年11月8日转发了《县卫生局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防治疾病为中心的秋季爱国卫生运动的报告》,全县人民齐动员,开展了无病除害运动。年6月,城关、裴寨、药王洞等乡镇麻疹流行,咸阳专区防疫站指派医疗队协助本县防治。本县卫生局抽调11名医护人员,深入病区,突击治疗和防治,比较快地控制了病情的扩散。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医院创造了“经络综合疗法”。医院,为本县叱干、北牌、南坊、石潭、建陵、昭陵、北屯、裴寨、药王洞、医院的医护人员传授了防治流行病的“新针疗法”和“经络综合疗法”,为预防流行病和传染病培养了人才。年3月,新时、史德、东庄、烟霞、叱干等13个人民公社,先后发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0多例,全县对可疑患者,统一使用磺胺类药防治,还对患者采取了就地隔离、就地治疗的措施,控制了病势的发展。年至年,宝鸡峡通水后,地下水位上涨,赵镇、骏马、药王洞、新时等乡镇,渍水泛滥,蚊虫孽生,乙型脑炎开始流行,发病达例,死亡人。年,县革命委员会组织医护人员,除向群众广泛宣传防乙型脑炎的知识外,还给全县人人接种乙脑疫苗,比较快地控制了乙型脑炎的扩散。年10月,流行性出血热在新时乡张神村9队发病1例,使本县成了出血热的新疫区。年1月,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积极开展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通知》,部署了发病旺季的“三早”、“一就”治疗方针,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同年4月15日,县革命委员会发出灭鼠、预防出血热的紧急通知。从4月21日至23日,全县总动员,突击清除垃圾污物,铲除杂草,填平污水坑,整理环境和街道。同时,采取打、捕、烟熏、水灌、挖洞、下毒饵等多种措施消灭老鼠,比较彻底地消灭了传染出血热-螨的寄生源。年4月,新时、史德、药王洞、城关、裴寨一带又发现7例出血热病人。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直接牵头,灭鼠防病,比较快地控制了出血热的流行。年以后,传染病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计划免疫内疾病下降更为明显,其中麻疹下降了99%,百日咳下降了92%,白喉、破伤风、脊灰已完全得到控制。病毒性肝炎自年以来,呈上升趋势。本县在控制传染病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1)大力宣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提高全民防病的法制观念和保健意识,增强卫生知识和卫生习惯;(2)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监督、管理食品卫生,严把“病从口入”关;(3)实施计划免疫,实现以县为单位的第二个85%的验收;(4)加强传染病管理,向医疗单位和上级部门反馈真实的疫情信息,指导防治;(5)做好疫点疫区的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控制蔓延,保护易感人群,并使预防接种工作步入制度化、系列化的轨道。年,提前3年实现全县预防接种率达到85%的指标要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yy/164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