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


概况

①ALT:肝脏>肾脏>心脏>骨骼肌等。肝细胞中ALT活性约比血清高倍,因此即使1%的肝细胞损伤,就足以使血液中ALT活性升高1倍。②AST:心脏>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肝细胞中60%的AST位于线粒体,40%位于胞质。AST有两种同工酶:即c-AST、m-AST。

参考值:ALT<40U/L(37℃)(酶速率法)AST<45U/L(37℃)(酶速率法)AST/ALT:1.15左右

临床意义:

ALT和AST均属于肝细胞内非特异性功能酶,生理情况下血清转氨酶活性很低。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虽不特异,但最敏感。①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ALT升高,出现黄疸后ALT急剧升高,至黄疸极期,ALT迅速下降。②部分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早期ALT升高不明显,长期留于较高水平,持续数月或数年而转为慢性肝炎。③轻型无黄疸型肝炎常常只有一过性ALT升高,很快恢复正常。急性肝炎恢复期AST先于ALT恢复正常。重症肝炎早期,ALT明显增高,随病情恶化,大量肝细胞坏死,致血中ALT下降,甚至在正常范围内,但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呈现“酶胆分离”现象,预后极差。   在急性肝炎时肝细胞轻度损害,血中ALT升高程度大于AST,AST/ALT比值降低;如损害严重,线粒体受到破坏,血清m-AST才升高,故m-AST升高是肝细胞坏死的指征。

  

2)慢性肝炎和脂肪肝:   慢性迁延型肝炎ALT、AST轻度上升,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3倍。当病变累及线粒体时AST升高程度可超过ALT。   慢性活动型肝炎,ALT多数升高至参考值3~5倍以上,且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如伴有肝坏死时ALT可升高到参考值10倍以上。   脂肪肝,ALT可持续轻度升高并伴有高脂血症。   

3)肝硬化:

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ALT可轻度增高或正常,失代偿期ALT可持续升高。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ALT活性较高可与黄疸平行,AST升高不及ALT显著。

4)原发性肝癌:ALT可正常或轻中度升高,提示可能并发肝坏死,预后严重。   

4)胆管疾病:胆管梗阻时,ALT中度升高,梗阻缓解后1~2周即可恢复正常。   

5)其他疾病:ALT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机体器官有实质性损害时,ALT均可增高。若ALT单项增高,需要结合病情综合分析。   

7)m-AST的意义:m-AST可协助判断肝实质损害的严重程度。当急性肝炎病变严重累及线粒体时,AST/ALT比值升高,此时应注意是否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可达2.0。在Reye综合征、妊娠脂肪肝、心肌梗死、做导管肝动脉栓塞术后,m-AST也可升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yy/142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