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内科学》(田德禄,蔡金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

本病是由于感受湿热毒邪,蕴结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肝胆,不能泄越,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主要症状:纳呆腹胀,身目发黄,小便黄赤,倦怠乏力。

次要症状:口干,口苦,恶心,厌油,呕吐,头身困重,脘腹痞满,胁肋疼痛。

急性起病,发病前可有诱因(如不洁饮食、劳累、饮酒等)。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并结合起病、诱因、肝功能检查等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年修订)。

(1)病史:既往无肝炎病史,急性起病。近期有与确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密切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血液、粪便等),或半年内有输注血制品史或消毒不严格的注射、手术史。

(2)主要症状:病初可有发热,随即出现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尿黄等症状,注意有无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有无精神改变、头晕、意识障碍等肝性脑病症状。

(3)主要体征: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肝脏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阳性。

(4)辅助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升高;病毒学检测:指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指标阳性。

3.证候诊断

(1)肝胆湿热证:口干,口苦,恶心,纳呆,脘腹痞满,乏力,或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2)湿阻脾胃证:恶心厌油,呕吐不止,纳呆腹满、头身困重,倦怠乏力、或身目发黄,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腻微黄,脉濡。

(3)肝郁气滞证:胁肋胀满或者胀痛,偏于右胁,胸部满闷,精神抑郁,时时太息,或烦躁易怒,恶心纳呆,厌食油腻,咽中如有物梗阻,经行乳房胀痛,或者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4)肝郁脾虚证:胁肋隐痛,乏力,纳差,脘腹胀满,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泻,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当归、生地、柴胡、茵陈等。

2.湿阻脾胃证

治法:醒脾除湿。

推荐方药:三仁汤加减:藿香、黄芩、杏仁、橘红、生薏苡仁、白蔻仁、荷叶、苏梗、苏叶等。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制香附、枳壳、郁金、白术、茯苓、白芍、炙甘草等。

4.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柴芍六君子加减:柴胡、白芍、党参、茯苓、炒白术、陈皮、半夏、焦三仙等。

(二)中成药

1.口服中成药:根据病情,选择一至三种中成药,如五味子制剂,垂盆草制剂,茵栀黄制剂,水飞蓟制剂等。

2.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辨证选择茵栀黄注射液、丹参制剂、苦参制剂等。

(三)中药保留灌肠

治法:通腑泻浊,凉血解毒。

用于黄疸明显,消退缓慢,大便秘结不通者。

推荐药物:承气类方药灌肠。

方法:病人取右侧卧位,抬高臀部,取药液适量,保留灌肠。

(四)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辨证取穴,采用针灸疗法和耳穴压豆疗法。

(五)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治疗。

(六)护理

1.情志护理:针对患者存在的恐怖紧张、忧虑悲观、怀疑过敏和急躁不安的不良情志,因势利导,改善患者情绪,解除顾虑和烦恼,增强患者战胜病疾的信心。

2.饮食护理:忌饮酒,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宜清淡,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为主,多吃水果,少食多餐,食勿过饱,餐次餐量分配为早、午多食,晚饭少进。

3.生活护理:注意起居有时、寒温适度、劳逸得当、生活有节。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待黄疸减轻,肝功能好转时,逐步开始轻度活动,但以不疲劳为原则。

中医针灸、方药免费学习,请加,注明“学习中医”,邀您入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yy/122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