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3位科学家,分别是哈维·J·奥尔特(HarveyJ.Alter),迈克尔·霍顿(MichaelHoughton)和查尔斯·M·赖斯(CharlesM.Rice),以表彰他们为抗击经血液传播的肝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三人接力发现了致病的丙型肝炎病毒。在此之前,虽然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已被发现,但这两种病毒无法解释经血液传播的大部分肝炎病例。直到丙型肝炎病毒的真面目被揭开,导致其余慢性肝炎病例的真凶才算落网。
肝炎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由受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另一种形式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这种经由血液传播的肝炎往往是一种慢性疾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20世纪60年代,巴鲁克·布隆伯格(BaruchBlumberg)确定了一种由血液传播的肝炎,这是由一种被称为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引起的,这一发现极大地促进了诊断测试和有效疫苗的研发。年,巴鲁克·布隆伯格因这一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与此同时,在美国国立卫生院工作的奥尔特发现,虽然新发现的乙肝病毒的血液检测减少了与输血相关的肝炎病例,但减少的数量非常有限。也就是说,仍有大量患者因为输血患上慢性肝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也在此时发展起来,但很明显,甲型肝炎病毒也不是导致这些病例的原因。一股巨大的疑云笼罩在医护人员心头,真凶既不是甲型肝炎病毒,也不是乙型肝炎病毒,难道还有另一种病毒?
哈维·J·奥尔特(HarveyJ.Alter)在对与输血相关的肝炎进行系统性研究后发现,一种未知的病毒是慢性肝炎的常见病因。迈克尔·霍顿(MichaelHoughton)则通过抗体基因组比对等方法,分离出一种新病毒的基因组,并将该病毒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查尔斯·M·赖斯(CharlesM.Rice)通过实验提供了最后证据,证明丙型肝炎病毒可以单独引起肝炎。
识别这种新型病毒变成了当务之急。虽然科学家们用尽了当时所有的病毒搜索技术,但该病毒还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躲避了追捕。在制药公司工作的迈克尔·霍顿承担了分离病毒基因序列的工作。他和同事从被感染的黑猩猩血液中提取出了一些DNA片段,并怀疑其中一些片段就来自病毒本身。研究团队假设肝炎患者的血液中会出现病毒抗体,于是利用病人的血清来鉴定病毒的克隆DNA片段。经过全面搜索,终于发现了一个阳性克隆。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克隆确实来源于一种新的RNA病毒,被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
故事到这里,还缺少逻辑上的最后一环:新发现的病毒真的能导致疾病,引起肝炎吗?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正是第3位获奖者,供职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赖斯。他发现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末端有一段此前没注意到的特征区域,怀疑这个区域与病毒的复制有关。并且,在分离出的病毒样本中,存在有可能阻碍病毒复制的遗传变异。通过基因工程,赖斯生成了丙型肝炎病毒的RNA变异体,避免了使其失活的遗传变异,将病毒RNA变异体注入到黑猩猩的肝脏中后,观察到了类似于人类慢性肝炎的病理变化。这是丙型肝炎病毒单独引起与输血相关的不明原因肝炎的最终证据。
这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发现使我们得以设计出敏感的血液测试,从而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发生输血传播肝炎的风险。同时,这一突破也促进了抗病毒药物的开发。丙型肝炎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但得益于三位科学家的发现,我们终于有了消除这种疾病的机会。
文章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yy/1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