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潮湿高温的夏季也算真正来临。夏季是宝宝疾病高发的季节,下面小编总结了六种宝宝几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帮助家长先做好准备。NO1:疱疹性咽峡炎
症状:
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是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毫米以下,1~5日内愈合。
预防:
平时,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少到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
专家建议,当孩子患疱疹性咽峡炎时,应多饮水有利于降温。吃有营养而且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牛奶、米粥、果汁。饮食应少量多次,不要给孩子吃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另外,给孩子多吃一些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尤其是不能吃过热的食物。另外,为防止继发感染,在治疗期间要避免淋雨、过度疲劳,一定要让孩子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可选用淡盐水漱口。
NO2:手足口病
症状:
主要就是手、足、口腔黏膜和唇内出现疱疹。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候也会在膝、肘部等都会出现。同时生手足口病的宝宝还会伴随烦躁、咳嗽、头痛、流鼻涕、哭闹、流口水、厌食等症状。
预防:
医院药师冀连梅在其《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一书中讲到,目前还没有哪种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而儿童型开喉剑喷雾和喷利巴韦林两种药都不属于疫苗范畴,起不到预防手足口病的范畴,滥用反而可能带来新的疾病。家长和老师要注意不要随便给宝宝用药。
对于手足口病,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勤让孩子洗手,日常用品要常消毒,不让小孩吃生冷的食物,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感染源等等。
治疗:
医院的胡刚学医生建议,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站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按时工作对患儿预后至关重要。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N03:小儿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各年龄组小儿均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全年均可发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本病可分为:急性菌痢、非典型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性痢疾,其中中毒性菌痢病情经过极为凶险,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惊厥或休克,如抢救不当,可迅速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症状:
1.急性细菌性痢疾
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腹泻、大便性状为脓血便或黏液便,伴有阵发性腹痛、里急后重,有时有热性惊厥,腹部可有轻压痛,可触及痉挛性乙状结肠,肠鸣音亢进。
2.非典型菌痢
不发热或只有微热,也无中毒症状,轻度腹泻,粪便内只有黏液而无脓血,只有大便培养阳性才能确诊。
3.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周称为迁延性痢疾,超过2个月则为慢性菌痢。急性菌痢未得到合理治疗,或发生于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贫血小儿。
4.中毒性痢疾
是菌痢的一种严重类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高热可达39~40℃或更高,伴全身中毒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可很快发展为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预防:
做好个人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便;剩饭菜要加热后吃;做到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得病后要及时治疗。
治疗:
1.急性细菌性痢疾
(1)一般治疗隔离、卧床休息、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2)支持和对症治疗退热、止吐以及止痉药缓解腹痛等,另外应该按脱水程度给予液体疗法。
(3)药物治疗。
2.中毒性菌痢
(1)降温止惊可综合使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惊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或用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或肌注苯巴比妥钠。
(2)抗休克治疗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改善微循环。
(3)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首选20%甘露醇降颅压,每6~8小时一次,疗程3~5天,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可短期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剂量同上。若出现呼吸衰竭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4)抗菌治疗同急性细菌性痢疾。
N04: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幷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症状: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检疫3周。
2.被动免疫
给予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3.自动免疫
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接种后可出现一过性发热,偶有在接种后1周发生腮腺炎者。
治疗: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抗腮腺炎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主要对症治疗,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N05: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
症状:
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食品要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3.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4.对密切接触者,包括当传染源已明确(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学校、医院、家庭或其他单位中的成员,可及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以维持35天。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5.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应隔离治疗。
6.发现甲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治疗: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N06:猩红热
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症状:
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黏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治疗:
1.抗生素疗法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常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
2.对症治疗
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年长儿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等
以上部分内容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白颠疯会传染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yy/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