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放假通知
柯林教育4月5-7日日放假,“每日一练”暂停三天,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1
今日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常见病因)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
临床上根据肝炎病毒类型常见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
二、甲型肝炎1.
临床表现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无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状态。
(1)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
(2)黄疸型肝炎:继上述表现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
(3)重型肝炎:通常有:①严重乏力;②黄疸迅速加深;③明显出血倾向;④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谵妄、嗜睡以至昏迷;⑤尿少或无尿。
2.诊断(鉴别诊断)
血清免疫学检查:抗HAVIgM有早期诊断的价值,抗HAVIgG4倍以上的升高有确诊价值。
三、乙型肝炎1.
临床表现(1)多数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缺乏明显症状,以隐性感染为主,容易形成慢性感染状态,对肝脏造成持续性损伤,部分人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2)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
(3)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类似。在重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最多见。
2.诊断
需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诊有赖于免疫学检查
(1)乙型肝炎五项:是临床常用的乙型肝炎免疫学检查,包括:①HBsAg;②HBsAb;③HBeAg;④HBeAb;⑤HBcAb。其临床意义:
A:第①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是急性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后期。
B:第①、③、⑤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大三阳,如肝酶正常,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传染性相对较强。
C:第①、④、⑤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小三阳,如肝酶正常,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部分患者有传染性。
D:第①、⑤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急性HBV感染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弱。
E:第⑤项阳性,有几种可能性:①既往感染;②恢复期抗-HBs尚未出现;③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F:第②、④、⑤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说明是感染的恢复期,已有一定的免疫力。
G:第②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曾经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并产生了抗体,有免疫力;曾经有过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现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2)HBVDNA:可以反映在感染者体内HBV的复制水平及传染性。
3.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同甲型肝炎。
(2)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常需要两年以上。开始治疗时,最好选用抗病毒效果强、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
四、丙型肝炎1.
临床表现(1)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部分人出现急性肝炎的表现,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脏肿大及叩击痛。
(2)—些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因血液中检测到丙型肝炎病毒核酸而证实存在病毒感染。
(3)也有人转成慢性肝炎,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2.诊断(鉴别诊断)
丙型肝炎常需与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型肝炎鉴别。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血清抗HCVIgM或HCVRNA阳性可确诊。
3.治疗原则
丙肝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治疗终点是在血液中查不到丙型肝炎病毒。
(1)一般治疗:同甲型肝炎。
(2)抗病毒治疗:推荐早期治疗,方案是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两种药物联合治疗。
(3)监测指标: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肝功能、血常规、丙型肝炎病毒指标。
五、戊型肝炎1.
临床表现可散发或暴发,其中15~40岁的人群最为常见。
(1)典型临床表现为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及肝肿大和叩击痛。
(2)大多数儿童患者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一般不出现黄疸,易被漏诊。
(3)罕见情况下,急性戊型肝炎迅速恶化为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甚至导致死亡。重型
戊型肝炎在孕妇的发病率较高。
2.诊断
(1)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并无区别。
(2)诊断:常依靠血液中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特有的HEVIgM和HEVIgG抗体。
3.治疗原则
戊型肝炎多有自限性,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对于重型肝炎需监护和治疗,治疗原则与甲型肝炎类似。孕妇多需住院治疗。
六、预防1.管理传染源
(1)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应进行隔离至传染性消失。
(2)应禁止慢性肝炎和无症状HBV或HCV携带者献血及从事餐饮、托幼等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1)预防甲、戊型肝炎的重点:在于防止粪-口传播,应加强水源保护、粪便管理、食品及个人卫生。
(2)预防乙、丙、丁型肝炎的重点:是防止病毒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的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输血制品的适应证。
具体措施包括:①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可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②器械使用应分类并严格消毒。③控制母婴传播:HBVDNA水平是影响母婴传播的最关键因素。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可对HBVDNA高水平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提高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率。④若需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应戴手套或其他保护用品。⑤不共用剃须刀、牙具等。
3.保护易感人群
人工免疫特别是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人员、托幼机构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HBsAg阳性者的家族成员、男男同性恋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高危人群应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
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处理,以防止流行。
2
配套习题演练
1.依据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类型分类,属于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病毒
B.乙型炎病毒
C.丙型肝炎病毒
D.丁型肝炎病毒
E.戊型肝炎病毒
2.就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而言,成为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物是
A.HBVDNAP
B.HBVDNA
C.HBVRNA
D.HBVRNAP
E.HBVPNAP
3.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中,反映HBV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是
A.表面抗原(HBsAg)
B.表面抗体(抗-HBs)
C.e抗原(HBeAg)
D.e抗体(抗-HBe)
E.核心抗体(抗-HBc)
4.患者,男,22岁。在一次体检中发现HBsAg阳性,当时无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肝功能正常。次年5月,因突然乏力、恶心、厌食、尿黄而入院诊治。化验:ALTU/L,血清总胆红素95μmol/L,抗-HAVIgM(+)。该患者的诊断可能是
A.乙型肝炎,慢性迁延型,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慢性活动型,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
C.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D.急性乙型肝炎,合并甲型肝炎
E.急性黄疸型肝炎,甲、乙型病毒混合感染
5.患者,男,10岁。近7d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伴乏力、医院就诊。病前两周曾注射过丙种球蛋白1支。检查:巩膜黄染,肝肋下1.5cm,有轻度触痛,脾肋下未触及。化验:肝功ALTU/L,ASTU/L,抗HAV-IgM阳性,抗HAV-IgG阳性,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IgM阳性,应诊断为
A.急性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B.急性甲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
C.急性乙型肝炎,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
D.被动获得甲型肝炎抗体,急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E.被动获得甲型肝炎抗体,急性乙型肝炎
3
语音解析
4
文字解析
1.依据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类型分类,属于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病毒
B.乙型炎病毒
C.丙型肝炎病毒
D.丁型肝炎病毒
E.戊型肝炎病毒
答案B
解析:按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类型分类,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在常见的5种肝炎病毒中,只有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其余4种均为RNA病毒。
2.就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而言,成为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物是
A.HBVDNAP
B.HBVDNA
C.HBVRNA
D.HBVRNAP
E.HBVPNAP
答案B
解析:HBV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3.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中,反映HBV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是
A.表面抗原(HBsAg)
B.表面抗体(抗-HBs)
C.e抗原(HBeAg)
D.e抗体(抗-HBe)
E.核心抗体(抗-HBc)
答案C
解析: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HBV具有传染性和急性感染的早期标志,消失表示预后好。若HBeAg持续存在,提示趋向慢性。
4.患者,男,22岁。在一次体检中发现HBsAg阳性,当时无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肝功能正常。次年5月,因突然乏力、恶心、厌食、尿黄而入院诊治。化验:ALTU/L,血清总胆红素95μmol/L,抗-HAVIgM(+)。该患者的诊断可能是
A.乙型肝炎,慢性迁延型,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慢性活动型,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
C.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D.急性乙型肝炎,合并甲型肝炎
E.急性黄疸型肝炎,甲、乙型病毒混合感染
答案C
解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出现最早,6个月不消失为慢性肝炎或HBsAg携带者(提示该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次年5月,因突然乏力、恶心、厌食、尿黄而入院诊治。化验:ALTU/L,血清总胆红素95μmol/L,抗-HAVIgM(+)。提示急性黄疸型肝炎,由甲肝引起。最终诊断为: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5.患者,男,10岁。近7d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伴乏力、医院就诊。病前两周曾注射过丙种球蛋白1支。检查:巩膜黄染,肝肋下1.5cm,有轻度触痛,脾肋下未触及。化验:肝功ALTU/L,ASTU/L,抗HAV-IgM阳性,抗HAV-IgG阳性,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IgM阳性,应诊断为
A.急性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B.急性甲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
C.急性乙型肝炎,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
D.被动获得甲型肝炎抗体,急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E.被动获得甲型肝炎抗体,急性乙型肝炎
答案C
解析:本病例为现症患者,所以可以排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而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据此可以排除A和D2个干扰答案。注射丙种球蛋白不会被动获得甲肝抗体。据此又可排除E干扰答案。最后从B与C2个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患者所患的急性肝炎,究竟是甲肝,还是乙肝?虽然抗HAV-IgM阳性,但是,患病7d就出现抗HAV-IgG阳性,为时过早(一般抗HAV-IgG阳性出现较晚,2~3个月才打到高峰)。因此,考虑为既往/近期感染过甲肝。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IgM阳性,均支持急性乙型肝炎。综合考虑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yy/1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