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一项危害人体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政府和民众需要采取行动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病毒性肝炎。为减少这种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导致的不必要死亡及并发症,下面为各位家长解读有关甲、乙肝炎方面的知识:
乙肝结构图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肝脏炎症和坏死为主的常见传染病。肝炎病毒是全球肝炎的最常见病因,主要有五种肝炎病毒,分别为甲、乙、丙、丁和戊型。它们都会引起肝炎,但又有所不同。
2、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有什么临床表现?
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中,最经常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某些性行为也能够传播甲型肝炎病毒。
临床表现:甲型肝炎的症状轻重不一,可能出现发热、不适、食欲不振、腹泻、恶心、腹部不适、深色尿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肝肿大及肝功异常。一般无慢性及病原携带者;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能很严重,甚至会威胁生命。
3、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治防控与感染风险有哪些?
诊治:甲型肝炎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主要是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感染风险:环境卫生条件差;缺乏安全用水;与感染者共同生活;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的性伴侣;使用休闲毒品;
预防: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另外改善环境卫生、保障食品安全、接种疫苗和饮食前手卫生也是抵御该疾病的有效方法。
4、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有哪些临床表现?
乙肝电镜图
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
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在急性感染期没有症状。有些患者有急性感染症状,症状可持续数周,出现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少数急性肝炎患者会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造成慢性肝脏持续感染,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5、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治防控与感染风险有哪些?
世卫组织建议使用口服药物——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这些是目前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最有效的药物,较少导致耐药性,容易服用,副作用很小。治疗可延缓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癌发病率,提高长期存活率。
感染风险:输血、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婴儿等,乙肝母亲的婴儿围产期。
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世卫组织建议为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6、日常生活会不会被传染乙肝?
HBV主要经血液(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不必谈“乙”色变,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7、哪些人需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同性恋、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吸毒者等)。
8、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方法?接种部位?接种剂量?
接种方法: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越早越好。
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或上臂三角肌,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接种剂量: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注射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应≥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常规注射免疫;
成人建议接种剂量为2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20μgCHO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常规时间(即0、1、6月)注射。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2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可持续12年(有些个体差异),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北京治白癜风疗效好的医院治疗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by/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