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资深院士解析疫情科学是战胜疫情的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强调“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科学就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科学不仅可以“治病”,帮助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能够“治恐”,给我们拨开眼前未知的迷雾,让我们不再感到恐惧。

如何用好科学这一利器?言之有理工作室近日约请两位资深院士——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闻玉梅院士和著名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专家庄辉院士,为我们解析疫情,展现科学这一利器如何帮我们战胜疫病。

闻玉梅院士小传

闻玉梅,年1月生,上海市人,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教授,曾任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治疗型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闻玉梅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乙型肝炎病毒学与免疫学,治疗性疫苗基础理论与应用,代表性成果是乙肝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型疫苗。

庄辉院士小传

庄辉,年1月生,浙江省奉化市人,著名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现任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免疫控制乙型肝炎专家委员会委员、亚太区消灭病毒性肝炎联盟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担任《中国病毒病杂志》《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和《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主编等职。

庄辉院士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代表性成果为首先证实我国存在流行性和散发性戊型肝炎。庄辉院士是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起人之一,并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动我国肝脏病学走向国际舞台。

记者:现在一些人“谈疫色变”,能不能先简单讲讲“人疫共存”的历史?

闻玉梅院士:其实,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由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发的疫情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严重威胁。

作为最危险的“瘟疫”,天花很早就出现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在已死去逾年的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上已有明显的类似花状脓疱的疤痕。18世纪的欧洲,天花是夺取人类最多性命的疾病,每年约有40万人因其而死。

随着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在年成功证实牛痘可以有效预防天花,并提出种痘预防天花的重大创举,在全球多年执行痘苗接种后,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扑灭天花,使之成为首个在世界上绝迹的人类传染病。

记者:科学这个利器,在人与病毒等病原体的斗争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闻玉梅院士:科学这个利器,在人与病毒等病原体的斗争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早研究病毒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它使人们对病毒的观察从微米水平跃升至纳米水平。由于冷冻电镜的发展,病毒的酶、受体等的结构能被仔细观察并解析。

同时,由于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中繁殖并表现生命活性,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是证实病毒生命活性不可缺少的工具,成功分离新型冠状病毒用的就是这类技术。只有使用这一培养技术,才能最终考核和筛选针对某一病毒的有效药物。

现在用于检测病毒核酸的技术,用的是从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火山温泉中分离出的耐高温的DNA复制酶,通过有效扩增病毒核酸,从而进行快速诊断。

目前,疫苗研究已从单一灭活病毒或传代减毒的传统方式,发展到通过基因工程研发多种新疫苗。

这些都是人类利用科学对付病毒的武器。

记者:谈到用好科学利器,现在大家都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by/164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