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是肝癌高危人群,如何评估风险查这


中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近一个亿,其中万的携带者会在不同年龄段转为肝炎,这些人是肝癌的潜在风险人群!”

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陈金军在7月28日举行的“世界肝炎日”义诊活动上表示,尽管我国肝癌的诊疗效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步,但年龄标准化后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未见显著提升,仅14.1%。肝癌是导致病毒性肝炎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不过,并非感染上乙肝病毒就会变成肝癌。他进一步解释说,“只是普通感染,只是有小三阳或大三阳,一直没有发病,病毒转阴就没事了。但是,得了慢性乙型肝炎,又没能早治疗早预防,将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亟需将肝癌高风险人群给筛查找出来,从而提高肝癌的早诊率,降低死亡率。

个体化定期筛查可提高肝癌早诊率

我国肝癌的发病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以及黄曲霉毒素长期暴露等有关。然而由于我国慢性肝病患者基数庞大,各地卫生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目前尚未全面普及肝癌筛查工作。

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表示,医院社区一体化“金字塔”肝癌筛查模式,发现肝癌高风险的患者,并使患者加入到肝癌的终生监测计划,可以实现肝癌的早诊、早治,从而降低肝癌相关死亡率和总体肝病相关死亡率。

肝癌的预后与诊断时的分期密切相关,中国大陆地区诊断肝癌时60%以上的患者已处于中晚期,中位生存时间小于12个月。肝癌早诊的实现取决于在全民普及肝癌早期筛查策略。定期筛查是提高肝癌早诊率,降低死亡率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这类肝病患者应该重点监测

侯金林介绍,多种病因或危险因素叠加,例如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等,可显著增加肝癌发生风险,此类人群应密切监测肝癌的发生。特别是,任何病因所致肝硬化都有发生肝癌的风险,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我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是筛查的重点监测人群。

世界肝炎日义诊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参与

另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或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可降低肝癌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尤其对于已进入肝硬化阶段患者,仍需按筛查流程监测肝癌的发生。

“抗病毒治疗药物可以把肝炎控制住,一般不会变成肝硬化,但仍存在肝癌的可能性。”陈金军在门诊经常遇到乙肝病人变成肝硬化乃至肝癌的情况,“一些病人都肝硬化了,因为各种原因超过3个月甚至半年都不来复诊,待一年之后再见到他,已经大肝癌了,很可惜。”

筛查主要是为了尽早发现小肝癌(直径3公分以内的小肿瘤),这是可以治愈的。经微创治疗或手术切除,70-80%的小肝癌病人可以活过五年。相反,大肝癌的治疗效果很差,病人的生命最多也就存活六个月到两年。他提醒,肝癌是个沉默的杀手,一开始生长缓慢,大概三个月时间才长一公分,这时通过B超检查已经可以发现。但一年之后,肿瘤会快速长大,所以强调3-6个月应该做一次筛查。

aMAP评分助力准确预测肝癌风险

据了解,医院团队依托国际合作网络,创建并验证了一种可适用于各种肝病、不同种族的肝癌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aMAP评分)。aMAP评分由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小板、白蛋白和总胆红素这5项常见检验指标构建而成,将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综合评分分为0~分,并将其区分为:低风险组(0~50分)、中风险组(50~60分)和高风险组(60~分)。

综合该院的系列研究结果,医院医院,运用aMAP评分可准确预测肝癌发生风险,并使接近一半或超过一半的极低风险人群(年肝细胞癌发生率低于0.2%)免于频繁筛查,从而显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省医疗资源。若将aMAP肝癌风险评分进一步推广,低风险人群这一比例范围预计会更高。识别肝癌发生低风险人群,将医疗资源更多集中于中、高风险组人群,使社区肝癌筛查工作简便、经济、有效和精准。

aMAP肝癌风险评分模型已经做成小程序,患者可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by/1375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