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0-3周龄是肉用仔鸭的育雏期,这是肉鸭生产的重要环节,刚出壳的雏鸭体小、娇嫩、绒毛稀短,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很难适应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需要人工给温;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机能尚不健全,因此要喂一些易消化的饲粮;生长发育极为迅速,4周龄时比初生重增加20多倍,7周龄时增加约60倍,体重达到3千克以上。因此雏鸭需要丰富而全面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要求;抗病机能尚不完善,易生病死亡,特别注意防疫卫生工作。①雏鸭的饲养方式

目前比较常用的饲养方式有地面圈养、网养和笼养,生产实践中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集约化饲养肉仔鸭多以舍饲地面圈养为主,在有池塘、水库的地方,前期采用地面圈养,后期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网养是一种新型的饲养方式,不设运动场、游泳池、垫料,全期在网上饲养。这种饲养方式具有成活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笼养则有饲养密度大、生长发育好、增重快等特点,但也存在许多弊端,现只在一定的范围内应用。②育雏需要的环境条件在雏鸭进舍前,根据雏鸭的数量准备育雏前的设备和用具,具体要求与内容可参考蛋用雏鸭育雏前的准备工作。温度

供给适宜的温度,是培育雏鸭最主要的技术措施之一,只要温度适宜,雏鸭体热消耗少,用于生长发育的营养相对增加,雏鸭的生长发育快,成活率高。采用保温伞加温时,伞可放在房舍的中央或两侧,为了保温在保温伞的周围围一圈50厘米高的护板或草席,随雏鸭日龄的增长,逐渐扩大范围。直径2米的保温伞可养成仔鸭只左右,2.5米的直径可放只雏鸭。湿度

雏鸭的体内含水量大,约75%。室内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雏鸭的生长和健康。因此育雏第一周要使相对湿度为65%,第二周湿度在60%左右,第三周为55%

密度

密度是指每平方米地面上所饲养的雏鸭数。密度过大,雏鸭活动不开,采食、饮水困难,空气污浊,不利于雏鸭的生长,密度过稀使房舍的利用率低,多消耗能源,不经济。

光照

光照可以促进雏鸭的采食和运动,有利于雏鸭的健康生长。雏鸭出壳后每天光照时间为23小时,1小时黑暗。但光的强度不能过强,白天利用自然光,早晚提供微弱的灯光,只要能看见采食即可,防止突然停电造成雏鸭的恐慌。前几天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5瓦,以后逐渐减弱,灯泡离地的距离是2-2.5米。通风

据测定,鸭每千克体重1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数量为1.5-2.3升,不适当通风,会造成缺氧。尤其在室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粪便分解快,挥发大量的氨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刺激眼、鼻和呼吸道,严重时会造成中毒,因此育雏舍要定时换气,以保持舍内的空气新鲜。适当的通风还有助于夏季降温,保持鸭体健康,羽毛整洁,生长迅速。

③饲养管理技术肉用仔鸭生长特别迅速,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高,且对环境很敏感,又比较娇嫩,稍有不慎会引起生长不良,甚至导致死亡率增高,因此需要科学的饲养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进行介绍:雏鸭的选择:肉雏鸭必须来源于优良肉用品种的健康母鸭群,种母鸭在产蛋前经免疫接种过鸭瘟、禽霍乱、病毒性肝炎等疫苗,以保证雏鸭在育雏期内不发病。所选购的雏鸭大小基本一致,体重在55-60克,活泼,无大肚脐,无歪头拐脚等,毛色为蜡黄色,太深或太淡均淘汰。分群雏鸭群过大不利于管理,环境条件不易控制,易出现惊群或易挤压死亡,所以为了提高育雏率,进行分群管理,每群-只。饮水水对雏鸭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雏鸭在开食前一定要饮水,饮水又叫“点水”或“潮水”。在雏鸭的饮水中加人适量的维生素C,葡萄糖、矿物质预混剂、抗生素,效果会更好,既增加营养又提高雏鸭的抗病力。气温高鸭的饮水量加大,要求饮水器数量充足,不能断水,也要防止水外溢。开食雏鸭出壳12一24小时或雏鸭群中有1/3的雏鸭开始寻食时进行第一次投料,现在饲养肉用雏鸭用全价的颗粒饲料,饲养效果好,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也可用半生米加蛋黄饲喂,几天后改用全价的营养丰富的饲料饲喂。饲喂的方法第一周龄的雏鸭应让其自由采食,保持饲料盘中常有饲料,一次投喂不可太多,防止长时间吃不掉而被污染,引起雏鸭生病或者浪费饲料。因此要少喂常添,次数是2周龄以内每昼夜添加6次,3周龄时每昼夜添4次。如发现剩料则少喂,第一周按每只鸭子35克饲喂,第二周克,第三周克,在21-22日龄时喂料内加人25%-50%的生长育肥期饲料。严格注意预防疫病:肉鸭网上密集化旱养,群体大且集中,易发生疫病。因些,除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外,要特别做好防疫工作。饲养至20日龄左右,每只肌肉注射鸭瘟弱毒疫苗1毫升;30日龄左右,每只肌肉注射禽霍乱菌苗2毫升,平时可用0.01%-0.02%的高锰酸钾饮水,效果也很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by/119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