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白癜风和内分泌关系 http://www.oudihuating.com/bdfdt/bdfchy/2166.html流行性病毒性细菌性感冒的
分类用药
大家好!这里是‘’书香健康坊‘’《健康课堂》,今天我们的健康内容是:流行性、病毒性、细菌性感冒的分类及其治疗。感冒,可以说一种最常见的疾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几乎都摆脱不了它。因此,认识感冒、了解感冒,从而预防感冒、治疗感冒,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有必要学习掌握的基本医疗健康常识。今天,我就简明扼要的给大家讲解一下有关感冒的常见类型和分类治疗。按照现代医学来讲,感冒通常分为三种:
1、流行感冒2、病毒感冒3、细菌感冒
按照中医辩证划分:
流行性感冒,即时疫感冒病毒性感冒,即风寒感冒细菌性感冒,即风热感冒
下面,我就分别做一下分类讲解:
1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时疫感冒),属于典型的呼吸道传染疾病。其临床症状常常表现有:起病急,发高热,恶寒重,全身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并不严重。体温可高达39—40度,同时伴有头疼,全身酸疼,乏力,咽痛等。流感的潜伏期大约1—2天。名为流感,顾名思义,其具有随风、随气流,随处流窜传播的特性。所到之处,身体虚弱、抵抗力较弱的人,几乎都会被感染。由于其起病骤然,且全身症状严重,一旦被感染,对患者的工作生活,会产生较大影响和不便。因此,对于流感疾患,要积极正确治疗,切莫误治延治,避免因此引发或诱发其它疾病。我给大家推荐几组中成药,对于流行性感冒具有安全可靠的疗效。
1、羚羊感冒片、流感胶囊2、连花清瘟胶囊、维c银翘感冒片3、蒲地蓝颗粒、金花清感颗粒
注意:如果是身体偏虚弱、平时又容易感冒的患者,要配合服用‘’玉屏风颗粒‘’。这个药也是纯中药的制剂,具有提升身体抵抗力、坚固身体防御能力的效果。以上药物,针对常规流感,及时服用,一般2~3天基本可愈。特别提示:如果是患有比较严重的基础病的流感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最好不要私自用药,要寻医面诊治疗较妥。
2
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就是最普通最常见的感冒。这种感冒,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风寒感冒‘’或者叫‘’伤风感冒‘’。顾名思义,就是外感风寒伤风受凉导致。往往是因为穿衣不慎或出汗凉风所致。病毒性感冒的主要表现症状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不发热或轻中度发热,全身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这类感冒,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3~5天可自行恢复。需要注意的是,期间要多喝白开水,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增排小便,即可达到驱解风寒的效果。也可采取居家食疗解决,如:以大葱根白三两段,生姜三五片,香菜少许,橘子皮几块,共同煎煮,趁热当茶饮,以见发汗为宜。特别提示:发汗后不可凉风,保持休息状态,让汗液在适宜温度中,无风状态下,自行散发干净。如果是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或者采取以上方法不见良效,可以选择以下中成药治疗:
1、风寒感冒颗粒
2、伤风停胶囊
3、感冒疏风片
4、感冒清热颗粒
5、荆防颗粒
以上几款药物,针对普通风寒感冒,参照说明书治疗症状,一般选一种药物服用即可。服药同时,适当多饮用白开水。普通病毒性感冒,2~3天基本可愈。
(提示:首次服药,以倍量为宜)
特别提示:病毒性感冒,切记不可采用西医挂吊瓶或医药抗生素治疗,如此,必然会导致,此普通肌表感冒,转变传化成“内伤”感冒,导致感冒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
3
细菌性感冒
细菌性感冒,就类似于中医所说的风热感冒。这类感冒,可直接感染,也可继发于病毒性感冒(即风寒感冒)之后。细菌性感冒,一般不会直接感发于人体。往往是因为患有病毒性感冒以后,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疗,或者是治疗不当延治误治,使感冒由初感时的表症轻症,内传入里转换加重。这时候的感冒症状大多表现为:咽喉肿痛,发热,体温较高,而且体热顽固不易退烧,同时伴有咳嗽,或咳嗽兼有黄痰,鼻塞,或鼻流黄涕。这种症状,就是现在医学所说的肺部炎症感染,也就是“肺炎”。针对较严重的肺炎疾病,一般可采取中西医配合治疗较好。如果是初期肺部感染,或者患者平日体质较强,可采用中药治疗。通常,应该有中医诊断开具汤药治疗为宜。也可参照以下几款中成药治疗:
1、麻杏止咳片
2、炎可宁片
3、桑菊感冒片
4、鱼腥草颗粒
若内热重、咳嗽重、黄痰多,可配合服用以下药物:双黄连口服液,复方竹沥青,清肺止咳糖浆提示:在服用以上药物时,饮食要保持清淡易消化而不失营养,同时控制食量不易过饱。适当添加补充清凉、滋阴、润肺的蔬菜和水果(如:莲藕、白萝卜、山药、荸荠、梨子等)。
总之,无论是什么感冒,只要正确及时的服用药物治疗,合理健康的配合饮食作息,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反之,就会使小病变成大病,使轻症转成重症。本期讲座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END
本期主讲:苍松
本期播音:细雨蒙蒙
音频剪辑:杨洁
编辑制作:晨阳
审核校对:魏小宝
黄启琼
1.本文内容为苍松老师归纳整理之讲座,转载应注明出处。
2.鉴于个人体质差异、病程长短、医疗知识丰富程度等原因,采用本文疗法时,需认真阅读文中的对症辩证,切不可盲目随意照方服药。
3.本文内容供读者家庭养生保健参考,讲述者及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by/10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