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超,男,年出生,山东莱阳人,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执业兽医师。
大学毕业后即入职莱阳市大房禽病研究所,并一直工作至今,现任专家门诊部主任、所长。任职期间,一直从事兽医一线工作,对肉种鸡、蛋种鸡、商品肉鸡、商品蛋鸡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和技术非常熟悉,对许多危害严重的疑难病症有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疗效甚佳,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广大养殖户的赞誉。重视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并提出了“阳光式全程服务”模式,对养殖户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为养殖户最大程度上创造效益。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于年首次在美国特拉华州甘保罗镇的肉鸡群中暴发,因此该病又称为甘保罗病。该病毒在鸡体内主要分布在法氏囊和脾脏,该病高发的原因是幼禽的免疫器官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反应也不完全,所以往往不能获得较强的免疫保护作用。
一、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股双节RNA病毒属。该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极强。该病毒耐热,耐干燥,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来苏儿和新洁尔灭都不能将其杀灭,但对甲醛、过氧化氢、氯胺、复合碘胺类消毒药敏感。
二、流行特点:
一般2~15周龄的鸡较易感,以3~6周龄的鸡易感性最强。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在鸡群中发现有病鸡时,全群鸡几乎已全部感染。
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的各种媒介物间接传播。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但尚无垂直传播的证据。
集约化饲养的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温时最为多发。
三、临床症状:
1、病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患病鸡腹泻,排出大米汤样或牛奶样的白色稀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粘有粪便。
2、病鸡脱水,眼窝下陷,干爪,病初有些鸡啄自己的尾部羽毛或泄殖腔。产生免疫抑制,所以常并发新城疫,危害性很大。
四、剖检病变:
特征病变为法氏囊肿大、水肿、出血,比正常的肿大2~3倍,浆膜下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液。剖开囊壁,内有奶油样、干酪样渗出物,黏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出血严重时法氏囊呈紫葡萄样。至恢复期,法氏囊的体积缩小,深灰色,变硬。胸肌、腿肌常见条纹状或斑块状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黏膜见有条状出血带或溃疡。盲肠扁桃体出血、肿胀。肾脏明显肿大、颜色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中有尿酸盐沉积,使肾脏呈现花斑状。
五、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六、防控措施:
单纯依靠疫苗不能完全有效的防制传染性法氏囊病,首先应注意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同时搞好疫苗接种。
1、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IBDV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患病鸡舍的病毒可较长时间存在,因此彻底做好消毒工作和保证鸡场的卫生是控制本病的关键措施。同时要注意对环境的消毒,包括孵化、接雏和育雏前期各个阶段,特别是育雏室。常用的消毒剂有0.2%过氧乙酸、2%次氯酸钠和3%福尔马林等。
2、疫苗接种
(1)种鸡免疫:种鸡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接种2次油乳剂灭活苗,其后代可获得较整齐和较高的母源抗体,在2~3周龄得到较好的保护,能防止早期感染和免疫抑制。
(2)商品肉鸡免疫:根据我所的免疫程序,在14日龄时用法氏囊三价苗2倍量饮水免疫。
(3)商品蛋鸡免疫:根据我所的免疫程序,在16日龄时用法氏囊中毒苗2倍量饮水免疫,23日龄时用法氏囊三价苗2倍量饮水免疫。
3、发病鸡群的处理
(1)特异性疗法:对病重的鸡群全群肌肉注射卵黄抗体,这是目前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防止继发大肠杆菌病,应在抗体中加入大肠杆菌敏感药物(如无敌先锋)一并注射。发病轻的鸡群用消疫康(羽/瓶,一天一次)+紫芪败毒饮(斤水/瓶,一天两次)饮水,连用三天。
(2)对鸡舍和养鸡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
(3)改善饲养管理:降低病鸡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降至15%为宜)。饮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电解多维,供应充足饮水,减少各种应激。
(4)若鸡群患传染性法氏囊病和新城疫混合感染时,则病死鸡要焚烧、深埋处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ygangv.com/jbby/10008.html